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3.爭鮮壽司〉從成衣到食尚 陳上樸的求生戰,竟創25億營業額

陳建豪
user

陳建豪

2007-06-01

瀏覽數 55,100+

3.爭鮮壽司〉從成衣到食尚 陳上樸的求生戰,竟創25億營業額
 

本文出自 2007 / 6月號雜誌 吃出競爭力

「媽媽,我要吃那個有玉米的壽司。」

「傻孩子,那個玉米太便宜了,不要拿喔;來,媽媽挑鮪魚壽司給你吃!」

這樣的對話,在全省100餘家的「爭鮮回転壽司」中,常常聽得到。因為在爭鮮,不管上頭鋪著的是玉米或鮪魚,每盤壽司均一價30元,單價不高,但整體營業額卻創下台灣規模不小的餐飲集團。

去年,爭鮮的壽司吧檯,天天不停轉啊轉,共賣出了8000多萬盤壽司,創造約25億的營業額,而如果包含在台北車站的「台北新世界購物中心」等其他子公司的收入,整個集團的營業額,在去年更是已經突破30億,幾乎快要追上國內的食尚龍頭王品集團。

但鮮少人知道,爭鮮在當初卻是為了求生存,才「貿然」踏入飲食界的。

而見證並參與集團轉變的,是爭鮮集團創辦人陳津秋的長女,現年才29歲的陳上樸。

成衣削價戰中重傷,轉戰食尚圈當領頭羊

「29年前,也是我出生那一年,父親開始了外銷成衣的事業,曾風光一時。但隨著台灣成衣業出走,優勢不再,我們開始從外銷,改成內銷成衣,」陳上樸本身就曾經在成衣門市中,工作過一年。

不過,轉內銷求生存的策略並未奏效。由於同業競爭激烈,也都是從大陸與香港引進、商品雷同,最後只能變成價格戰。

「價格戰到後來,真的是砍到見骨,」陳上樸記憶猶新,於是,陳津秋父女決定另闢戰場。後來在新加坡、日本,分別見識到外帶壽司與迴轉壽司受歡迎的程度,乾脆讓自己能「衣食無缺」,從成衣轉戰飲食業。

然而,從成衣業轉戰食尚圈,陳津秋父女十年前的「先見之明」,其實並沒有得到全部創業伙伴認同。當時的十家成衣門市,一共有八位店長,選擇去職,不相信陳津秋的轉型判斷。

而十年後的今天,陳上樸認為他們一開始踏入食尚圈,的確吃了不少苦頭,但是整個台灣的產業都在轉型,他們當初若不跟著改變,現在可能已經消失在市場中。

用製造業思惟統一價格,壓成本、拉銷售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爭鮮集團在近年的竄起,也不得不讓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對他們多加觀察。「以前爭鮮的壽司,是30、60、90元不等價錢;約在六年前,他們統一價格,是爭鮮成功的主因,」戴勝益指出,從前價格不一時,客人在吃東西時,會一直考慮價錢,而失去了用餐的歡樂。

事實上,陳上樸也認為統一價格是成功的關鍵;而在統一價格的背後,更有兩件事情要做到。第一是要拉高營業額,以薄利多銷的方式獲利;第二則是降低食材的成本,在30元的低價中,擠出利潤。

於是,爭鮮開始自己去引進食材,從泰國進口蝦子、智利進口鮭魚,甚至自己開始當起海鮮類的中盤商,批貨給飯店與餐廳。

「降低成本、掌握上流原物料,可以說我們的確還是有製造業的思惟,但我們應用得很好,」陳上樸認為不論是飲食業或成衣業,有些成功的原則,是可以通用的。

外有強敵壓境,內有品牌危機,持續爭先求生

不過,爭鮮一年20多億的營業額,卻並沒有給這對父女檔安全感。

「台灣人的嘴很挑,我們不曉得爭鮮什麼時候會變成不再『新鮮』,」陳上樸認為只有主動出擊,建立新的品牌,才能避免這樣的問題。

不過開發新品牌,卻未必是一帆風順。「我們死去的品牌,大概比成功的品牌還多,」雖然談及失敗案例,但陳上樸卻神色自若,因為他們從失敗的案例中,不斷學習到新東西。

「我自己在西門町,曾經開過一家麻辣火鍋店,但是租金太高,只要一個週末下雨,客人不上門,我們就是虧本,」陳上樸自此之後開始認為,開店不一定要在鬧區,對成本結構更有認知。

而今年以來,爭鮮也陸續推出「有勁拉麵」「定食8」「爭鮮日式火鍋」等品牌;陳上樸希望能在今年底之前,把飲食品牌增加到十個之多。

雖然今年是爭鮮的品牌擴張年,但在台北車站地下街的「台北新世界購物中心」,卻也面臨微風集團進駐車站二樓、打造「食尚王國」的威脅。

對於大敵來襲,目前擔任購物中心總經理的陳上樸,也打算在其購物中心再增加18家輕食餐廳,予以還擊。

面對強敵,陳上樸認為百貨業有其「時尚」與行銷的優勢,但成衣業出身的他們,對於如何省成本、提供好產品則很在行,未來勝負還很難說。

「當各行各業的人都進來做飲食,台灣以後的飲食競爭力應該會愈來愈強,這對我們,也是好事,」陳上樸希望能從對手身上學招數。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