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與領袖面對面 與領袖面對面 最後席次!與台積電等高階代表聊企業決策

放棄年薪200萬工作,Z世代的她:別人眼中的幸福不適合我

Z世代眼中理想的工作模式。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11-28

瀏覽數 6,000+

《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從世界頂尖商學院 INSEAD 畢業,拿到了在新加坡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管理顧問工作,兩百萬台幣的年薪,願意給予高級就業準證的公司,讓我有機會在不久的將來直接申請新加坡永久居民。對於初入職場的新鮮人來說,這樣的機會簡直就是天大餡餅,不偏不倚砸在我頭上。(本文節錄自《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一書,作者:劉懿璇 Eve Liu,劉懿璇出版,以下為摘文。)

在臨近25歲生日的時候,我決定從傳統的菁英軌道下車,走上我認為真正合適我的路。

要是問剛畢業的我,我肯定無法想像我會說出這樣的話。從世界頂尖商學院(INSEAD)畢業,拿到了在新加坡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管理顧問工作,兩百萬台幣的年薪,願意給予高級就業準證(Employment pass)的公司,讓我有機會在不久的將來直接申請新加坡永久居民(PR)。

對於初入職場的新鮮人來說,這樣的機會簡直就是天大餡餅,卻不偏不倚砸在我頭上。不可否認我是極其幸運的,但也正是因為提早過上了這樣「夢想」的人生,我才發現原來這樣的「精英」人生,不代表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是的,也許它是別人眼中的幸福人生,卻不是適合我的。

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拿了高薪工作後,我才赫然發現,比起金錢,我更在乎的是個人的影響力,我可以看到我做的事情為個體、為企業、或為社會產生正向影響。

曾經我懷著理想,進入專注於醫療產業的管理顧問公司,為的是幫助製藥公司上市新藥,讓更多患者及早被醫治,然而落實到實際的工作中,卻存在著許多無效率、與願景背道而馳的交付內容,我不僅看不到個人的影響力,還與我的價值觀相違背。

對我第二重要的,是自由的時間。在專案時間短、任務重的工作常態下,顧問們就算在家裡、在出差路上,大部分時間都只能在電腦面前守候,連上廁所的時間都在擔心會不會有新的消息來。

假若繼續升職能獲得想要的自由時間,那尚可接受,但當我觀察在我之上的經理和合夥人們,發現等待著的是「更加不固定的工作時間,及更長時的隨時待命」,我感到背脊發涼。

對我還很重要的,是帶得走的個人資源。為人打工始終是一筆交易買賣,公司認為你能為公司產生的價值大於你的工資,因此聘僱你。

特別是大公司職務拆分更加細緻,若把公司比喻為一個巨大的機器,每個人所被分配到的職務內容相當於一顆螺絲,螺絲只有在機器裡才能發揮作用,除非掌握了公司核心業務的能力,否則離開了機器,也就沒了用武之地。

在公司裡,我已盡可能的在繁瑣的日常工作中,為自己爭取觀察到核心業務是如何由零到一完成的過程。然而隨著經濟下行,管理顧問行業作為服務於企業的乙方,首當其衝受到波及,愈來愈多重複性及沒有成長性的工作充斥著每日。

作為年輕人,我認為應當在黃金時光積累帶得走的能力和資源,然而在公司苟且,除了微薄增長的薪資和年歲,沒有實質性的進步,讓我心生警惕。

我仔細思索,就算現在拿得高薪,卻也只是短暫的安逸,繼續留下去而沒有主動的改變,永遠無法達到我嚮往的幸福人生。(延伸閱讀│放棄300萬年薪改當自己老闆,瓦基:世界不只一種生活和工作方式)

那麼我所希望的人生是怎麼樣的呢?

作為年輕人,我認為應當在黃金時光積累帶得走的能力和資源,然而在公司苟且,除了微薄增長的薪資和年歲,沒有實質性的進步,讓我心生警惕。(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作為年輕人,我認為應當在黃金時光積累帶得走的能力和資源,然而在公司苟且,除了微薄增長的薪資和年歲,沒有實質性的進步,讓我心生警惕。(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構想自己希望的生活方式

我所設想的幸福人生,是能自由選擇自己的工作內容,只做自己認為「會產生正向影響力的」的任務,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

我可以有選擇工作時間的自由。當今天靈感迸發時,便花更多時間投入工作;當狀態不好時,則允許自己休息去享受「浪費時間」的快樂,從日常生活中的發呆,再次獲得工作的靈感。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當家人生病時,我也不用受限於公司所規定的假期數目,不必卑躬屈膝向公司請假,而可以自由調整時間表,快速的回到家人身邊。

而當我未來有了家庭,我也可以有主動權選擇特定時間的工作量,不會因為工作繁重而犧牲了陪伴子女成長的寶貴時光。

我可以在任何地點工作。我不想被公司的所在地點局限,然後用每年寥寥無幾的假期才能換來在別的地方旅遊喘息的機會。

學生時期我非常幸運能有多次出國的機會,讓我深入體驗美國、新加坡、中東不同的文化及價值體系,而這樣的體驗,我不想因為工作而戛然而止。

相比於蜻蜓點水的打卡式旅遊,我更偏向長期深入一個異文化生活,了解到當地文化和歷史的旅居方式。因此我需要的工作形式是「無需受限於地理環境」,使我能夠「在生活的地方工作,而不是在工作的地方生活」。

我可以選擇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傳統上,我們進入一家公司一起合作的同事,都是被動配對的,就算價值觀不同,還要一起合作,被迫維持關係,使我非常痛苦。

我所理想的工作模式,是一群性格可以互補、意見可以不同,但是必須因著相同的價值觀和目標而奮鬥的工作夥伴,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發言權,能看到自己的影響力。(延伸閱讀│「鐵飯碗」不是在同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是擁有「這項能力」)

了解如何才能抵達想要的生活方式

那麼怎樣的工作型態可以幫助我達到時間、地理環境又合作夥伴自由呢?

傳統打卡式的公司型態,肯定滿足不了我的需求,直接排除;疫情之後有部分企業提供員工遠距離辦公的選項(包括我前司),可以實現地理環境的自由,卻仍然無法達到時間和合作夥伴選擇權的自由,期待你在特定時間在線上待命,有如無形的枷鎖,同事層級關係依然存在,因此也不符合。

我逐漸明白到,只要稍微有點規模的公司,都無法提供給我同時滿足這三者自由需求的工作。適合我的工作形式,是小型的工作團隊,最好是以個人品牌為基礎,因為喜歡我這個人、認同我能為他人提供的價值,來願意為我的服務買單,或者與我進行商務合作。

除了自由,塑造個人品牌不僅滿足我發揮個人影響力的需求,也能為我打造能帶走的個人能力和資源。因此我需要做的,是打造個人品牌,向外發聲,讓別人除了名片上的名字以外,還能了解我的故事,我的所思所想,我的價值觀,來吸引潛在的客戶和合作對象。

這麼梳理明白之後,我知道有朝一日必須離開現在的環境,展開行動才能朝理想生活更進一步。

很多學生進入社會之後,反而心裡有一種「空」,這種空來源於,沒有人再要求你的生活應該長什麼樣,應該達成什麼樣的目標。

當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別人就會來對你的生活指指點點,安排你的生活。只有不害怕自我對話,在每個經驗裡反覆總結,愈來愈了解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型態是怎樣,才能有目標性的調整。

於是,當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快滿25歲時,我從新加坡的外資管理顧問公司離職了。

然而,沒有一條路是白走的,正是有了在大公司打工的經驗,我才有了對「精英人生」怯魅的過程,使我正視到公司和打工人的利益關係,更瞭解自己的強項和興趣,開始思考我真正想過的人生的型態是怎樣。

希望這段剖析自我的歷程可以給讀者啟發,當生活遇到瓶頸時,先覆盤這段歷程讓你了解到自己什麼,你所期待的生活方式是怎樣,你可以通過怎樣的改變達到理想的生活方式,共勉之。

(延伸閱讀│別讓年輕人活得像交作業!70歲阿嬤給長輩:清楚界線,才是真大人)

《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作者:劉懿璇 Eve Liu,劉懿璇出版

《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作者:劉懿璇 Eve Liu,劉懿璇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