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發展旅遊20年的杜拜,打算在未來五年吸引2000萬旅客入境,目標訂在三年內擁有140萬旅客的杜哈,旅遊業顯然才剛開始起步。
杜拜在1985年就已經成立旅遊局來推展觀光,同年成立阿酋航空(Emirates Airline),用飛機繞著地球跑,把杜拜行銷出去。但是卡達遲至2000年才成立旅遊局(Tourism Authority)。
「說真的,在2000年之前,卡達並沒有什麼企圖心發展旅遊,」四年前被卡達政府從英國飯店業網羅而來的卡達旅遊局總裁簡保羅(Jan Poul Nijcnbandring de Boer)說。
高大、開朗、又態度親切的簡保羅,出身於西歐荷蘭,四年多前帶著太太來卡達考察時,深深感受到這個國家的企圖心,尤其要「從無到有」發展旅遊業,「這是非常大的挑戰,既然具有挑戰性,我就接下了這個挑戰,」他笑著說。
儘管才剛開始沒幾年,但是卡達已經完成了旅遊業發展的整體計畫,到2010年前後,總投資額在150億到180億美元間,超過5000億台幣。
四年前簡保羅剛到卡達時,首都杜哈共有2600個旅館房間,預計到2010年時增加到1萬個房間。
四年前他剛到杜哈時,杜哈一年觀光客不到60萬,預計2010年時有140萬。
卡達目前的旅遊業從業人口約35萬人,也可望在2010年成長到55萬人。
旅遊定位:鎖定運動、文化、教育、商務會議,成為中東利基旅遊的第一名
今天走在杜哈街上,從舊市區到新都心、再到海邊,儼然像是走到了另一個小杜拜般,到處大興土木,其中有不少就是旅遊局推動的建設。
問簡保羅,「卡達也要變成另一個杜拜嗎?」他連忙否認,「你如果仔細看我們的發展計畫會發現,我們一點都不想成為和杜拜一樣的大眾旅遊、套裝旅遊的觀光景點。」
「說穿了,我們不希望卡達海邊跟杜拜海邊一樣,到處看得到穿泳裝的觀光客,」他笑著補充。
那麼卡達的定位是什麼?
剛在去年底舉辦完史上最貴杜哈亞運、並已宣布要爭取2016奧運主辦的卡達,鎖定運動、文化、教育、商務會議,希望成為中東利基旅遊的第一名。
2月底當《遠見》到杜哈訪問時,當時整個市區的旅館都一房難求,因為一場國際級網球比賽正在當地舉行。而由《富比士》(Forbes)雜誌主辦的中東CEO高峰論壇,也吸引了鄰近國家的數十位大企業CEO出席。
旅遊特色:讓每個人感受到伊斯蘭傳統文化,就像走在日本的京都一樣
看著杜拜的發展模式,似乎太西化而忽略了傳統文化特色,卡達定位自己在追求成長與開放的同時,更要強化傳統伊斯蘭文化,甚至要讓卡達成為中東伊斯蘭文化的中心。
「我們有點想要讓每個走在這裡的人,可以感受到伊斯蘭傳統文化,就像走在日本的京都一樣,」簡保羅說,在這個理念下,整個杜哈老市區、傳統市場,有一大片區域都被保留成為歷史區,全部都是低矮的房子,布滿了小商店和一般住家,也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差異化。
而為了爭取中東文化重鎮的地位,卡達政府在兩年前還成立專屬的博物館局(Museums Authority),統籌興建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擴建國家博物館、興建影像博物館、國家圖書館等業務。
「希望吸引每個人來卡達約三到五天。我們要讓不同人為了不同的目的來卡達,例如看博物館啦、參加運動會、開會等,」簡保羅說。
3月初的傍晚時分,卡達人結束一天的上班,紛紛走到海邊濱海大道散步。
回教叫拜的音樂在空中響起,幾個全身披白紗的阿拉伯人,紛紛從工作的路邊餐廳走出來禱告。他們鋪了布條、脫了鞋子,把身上的東西統統拿出來後,開始面向麥加方向又跪又拜,口中唸唸有詞。海風輕輕吹來,夕陽遠遠落下,對岸燈火紛紛亮了起來,幾個教徒的禱告聲像聚集了所有的注意力般,讓旁邊散步而過的人像走進無聲的默劇。那天傍晚的場景,因為幾個虔誠回教徒的膜拜而莊嚴神聖。
這就是現在的卡達。即便在最繁華的濱海邊,傳統文化特色仍處處可見。正處在旅遊業起飛發展的卡達,能否成為中東最開放、又最有傳統伊斯蘭特色的旅遊重鎮,挑戰著卡達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