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子女無私的愛,做父母的都能體會,但養育孩子的現實生活卻總是波濤洶湧。看到孩子哭鬧耍賴、常規脫序、手足吵架、逃避功課作業、不負責任……心中的怒火總是一秒引爆,脫口而出各種責備或負面的話語,看到孩子受傷的眼神卻又懊悔萬分。這幾乎是養育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寫照。(本文節錄自《媽媽的說話練習》一書,作者:尹智映,圓神出版,以下為摘文。)
我是個很容易緊張兮兮的媽媽,記得孩子剛學會騎沒有輔助輪的腳踏車時,我千叮嚀萬囑咐要孩子務必穿戴好頭盔和護具才能騎車,但是孩子嫌麻煩,加上剛學會騎車很興奮,於是沒戴護具就騎車上路了。
結果騎到一段下坡路時,因速度過快失去平衡而摔倒。面對不聽媽媽話而受到傷害的孩子,我當然是火冒三丈。
「你自己做錯事還敢哭?」(指責)
「媽媽有沒有叫你要先穿護具再騎車?」(質問)
「媽媽又不會害你,你為什麼不聽媽媽的話?」(責難)
這下子孩子更是呼天搶地的放聲大哭。膝蓋摔破皮還流血,孩子自己也嚇了一跳,結果媽媽還凶巴巴的罵人,心裡更是委屈難過。過了一會兒,我自己也平靜些了,看到孩子的表情才驚覺,我應該先問問他的傷勢,應該告訴他還好沒有摔得太嚴重。
事實上我並非真的想責怪因受傷而哭的孩子,我只是一時心急,因為擔心而不自覺提高了音量。如果可以,我真想把說出去的話都收回來。
孩子因為身體受傷疼痛而哭,我為什麼還要用指責的語氣帶給他心靈的傷害呢?那是因為我急切的想糾正孩子,不應該不聽媽媽的話。
可是我的做法錯了,我應該先讓孩子理解,而不是先糾正。老實說,當下我只想盡快消除自己內心的不悅,讓孩子符合我的標準。
為了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我思考著若再發生類似狀況,可以對孩子說些什麼?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我終於懂了,就是融入認同、肯定、溫情的「尊重的語言」。
(延伸閱讀│對兒子用「吼」的沒用?科學證實:男性大腦百「聞」不如一「見」)
讓孩子展開笑容的3種「尊重語言」
這並不是要父母接受孩子耍賴、糾纏,有問題的行動和錯誤態度理應糾正、改進,但是我們可以試著先認同孩子的情緒、欲望和想法。
要表達「認同」,首先必須要能分辨,或許無法認同全部,但是我們可以試著先認同一部分。觀察孩子外在的行為和態度,分辨出隱藏在背後的欲望和情感。
認同的話語,是情感交流和建立關係的核心。情感與想法得到認同,孩子就可以獲得安慰和共鳴,從被認同的經驗中學習如何認同別人,將來才能成長為心理健康的人。
消極負面的想法和話語會讓孩子畏縮不前,不知不覺變成膽小,凡事習慣看人臉色的孩子。相反的,如果父母常說正面、肯定的話,可以促進溝通,讓孩子敞開心扉。
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缺點和局限性上,可以多多關注他的優點和可能性,並適時給予鼓勵,這樣孩子就能逐漸產生自信,遇到事情會鼓起勇氣嘗試改變和行動。
如果說孩子的身體健康來自攝取有營養的食物和充足的睡眠,那麼心理健康就需要父母的信任和支持。不要忘了,性格開朗、處事積極的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必然充滿了肯定、正向的話語。
溫情的說話方式和態度可以帶來很大的影響,即使是同樣的一句話,根據不同的口氣、語調、表情,傳達給孩子的訊息也會不同。
若總是以冷冰冰的表情、冷嘲熱諷的語調、犀利的視線與孩子對話,那麼孩子很容易產生「我是被愛的嗎」這種懷疑,心理上更會愈來愈畏縮。
相反的,被溫柔的視線及話語包圍下成長的孩子,他會知道自己是被愛的,因此在任何地方都能堂堂正正、無所畏懼,也同樣會以溫柔親切的態度待人。
話語中的冷漠如果滲透到孩子心裡,就會在尊重上製造裂痕。皮膚若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的空氣中會凍傷,父母總是冷冰冰的態度也會凍傷孩子的心靈。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就算是同樣一句話,如果能多帶點人情、溫暖,給人的感受就很不同。
我們都要求子女要尊敬父母,父母也應該尊重孩子,這樣才能加深彼此的信任。
(延伸閱讀│原生家庭的傷:父母在等孩子一句道謝,孩子卻在等父母一句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