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家新書店,貼出一則告示:「抄書有理,紙筆免費供應。」
一般書店,多怕人進來看「蹭書」。站在那兒兩三小時不走,一本書就翻完了,還用得著買嗎?有的人,只想找一點資料,把書裡要用的東西,抄個幾十、幾百字,書也用不著買了。傳統上,這樣的人都要挨書店老闆白眼的。
但是,這家書店不一樣,四層樓,面積寬敞,採光充足,到處都是凳子、椅子,沙發、小桌子,請你坐下、躺下慢慢看。還有好幾處茶座、咖啡座,可把書帶去從容享受;供應紙筆,慢慢抄。沒看完、沒抄完,明天自然可以再來。
這家書店叫「第三極書局」,開在北京市文化區──海淀區,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人民大學不遠。書店的規模和氣勢,叫人想起紐約市的邦諾(Barnes & Noble)書店。我們生活在台灣的人,每以台北市的誠品為榮,北京的新書店在急起直追了。
漲20倍,85%人覺得書價貴
第三極書局在9月1日開幕時,它的對門鄰居「中關村圖書大廈」舉行七五折大減價,第三極書局以七折回應,兩書店一時門庭若市,可苦了一般中小型書店,他們出面呼籲停止折扣戰。
這就牽涉到書價問題。台灣人到大陸買書,覺得真便宜。但大陸民眾從人均所得來衡量,卻認為貴了,很多人歎息買不起書。
根據一項書價調查顯示,大陸圖書價格10幾年來上漲了20多倍,遠遠超出國民所得增加比例。有85%的讀者認為書價貴,25%的讀者認為價格高到令人難以承受。來自審計部門的報告也顯示,圖書定價過高的問題已相當普遍,有的書價達到其成本的5到10倍。
比如,一部《中國通史》賣人民幣1200元(約新台幣4900元),兒童書《10萬個為什麼》1200元,《中國大百科全書》接近2萬元(約新台幣8萬3000元)。
那麼國民所得是怎樣的呢?北大副教授阿憶常常上電視客串節目主持人,做來賓,還偶爾寫點文章,有人批評他不務正業,他一生氣,於9月15日在網上公布他在北大的工資單,全部收入4786元(約新台幣1萬9861元)。他問:不賺點外快,能活得下去嗎。此言一出,各界大譁,五天內點擊次數衝到80萬,評論達3000則。
大學副教授尚且如此,更遑論一般人以低收入對高價書,當然吃不消。
需正視,低閱讀率威脅競爭力
可是出版業卻大喊冤枉。他們認為,正規書業不是暴利行業,而是薄利,甚至微利行業。他們說,大陸一本書的價格相當於買一個漢堡、抽一包香煙或去坐一趟計程車。正常的書價並不是貴,反而是便宜,以致中國的出版業發展緩慢。
他們說得也不錯,「正規書業」不是暴利,但「不正規書業」可就難說了。
有些書,包裝無度,訂價沒譜,無不力求達到利潤最高點。還有一些「黃金書」「貴族書」,更是擾亂了圖書市場,增加了讀者的負擔。
知識界人士比較合理的看法是,一本書的價格,應該和它的文化價值相符。如此,對那些好書,那些傳世之作,就是稍稍貴一點,讀者應該不會太在意的。
不論書價如何,是如一般人所說嫌貴了,還是出版業者抱怨太便宜了,大陸讀書人口減少則是事實。
由「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所做第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的結果顯示,大陸民眾閱讀人口連續六年走低,閱讀率首次低於50%。
無獨有偶,台灣讀書人口和讀書率的比例也在下降。一國國民不讀書,國家的競爭力哪裡來?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站得住腳?這恐怕是要大家嚴肅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