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豐環保科技∕回收廠變公園
拾荒企業化年營20億
車子沿著二高南下,開進了彰化全興工業區,眼前突然出現一棟神似「小巨蛋」的大型廠房,正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大豐環保科技」。
這裡沒有堆滿天的垃圾山,只有停放井然有序的車隊、機具及生產線;更沒有衣衫藍縷的拾荒老人,只有身著藍色制服的年輕員工。
這家「另類」的回收公司,創立五年,年營業額就衝上新台幣20億元的,還有個六年級生的「少年董仔」,更是國內第一家企業化經營的現代化回收業。
1971年出生的林盟洲,國中畢業就出社會,一路換過10幾個工作,而在職場打滾的經歷,也讓他看起來比同齡的人,多了份沉穩與內斂。
高買低賣,虧損800萬搶規模
大豐的成立,是因林盟洲在五年前,承接友人的廢紙買賣站。但原本和廢紙廠配合良好的下游工廠,卻突然宣布倒閉,導致大豐不僅失去銷售客戶,也缺乏民間回收站的進貨來源,周邊配合管道等於重新歸零。
雖然條件惡劣,但林盟洲並不氣餒,「這個產業的特性是,一定要先把量衝出來,才能爭取到優勢,」他觀察。
為重建市場基礎,剛入行的大豐只好狠下心,用比別人高的價格收購原料,再以較低的售價賣出。前半年,公司的虧損就高達800萬元。
但這招的確奏效。在規模足夠後,公司的營運總算漸入佳境。不久,大豐再往上垂直整合,由公司出資設立回收站,並開始進入廢紙以外的經營範疇。
至今,大豐已在中部一帶設立15個直營回收站,還有六家民間回收站加入聯營體系,回收範圍北至桃園、南到台南,近兩年營業額都超過20億元,無論回收點數或營收規模,皆高居同業之冠。光是去年,全台85.1萬噸的廢紙,便有15%被大豐回收。
垂直整合展現績效,林盟洲接著發展橫向的業務。
目前除了回收舊貨,大豐也承接許多製造業、百貨賣場、社區清潔隊的業務,如中油、台電、台塑、中友百貨、全聯社等,都是公司的客戶,也提供廢棄物清運、舊屋拆除、舊機器收購等周邊服務。
改造形象,場區美化與管理
打穩企業根基後,林盟洲再把傳統回收業推往企業化、公園化的方向。
2001年成立時,大豐就導入電腦化作業,2004年還在公務車上架設GPS(衛星導航)系統。
再來,要幫回收業擺脫負面印象。林盟洲指出,過去多將回收業當成單純的買賣業,只為賺取價差,「美其名是環保事業,但很多人都沒什麼環保意識。」
這兩年,大豐開始舉辦一系列的形象改造工程,提高廠區的美化與衛生管理,並開放參觀,讓民眾對回收站的印象漸漸改觀。
形象提升,不但能幫助回收站增加客源,也為公司省下不少垃圾分類的處理成本。如大豐便曾以贊助營養午餐費的方式,請清寒學子當校內的環保小天使,協助宣導垃圾分類的觀念。
林盟洲說,「以前幾乎沒有家庭式的客戶主動上門,現在卻常有媽媽帶著小孩一起來,」讓走進回收站,就跟逛公園一樣。
這些創意,終於開始受到重視。近年,大豐吸引大批的政府官員、企業人士及外賓觀摩。事實上,採訪前一天,環保署長張國龍也才剛來大豐拜訪。
中華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林俊旭認為,傳統回收通路的經營技術比較單純,但也較少提升空間,「在運送過程、收集儲存、安全衛生等流程的控管上,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而大豐企業化的經營方式,便是個成功的嘗試。
林盟洲強調,資源愈來愈少,必須重複再利用,「只要這個趨勢在,市場就會愈來愈大!」
當拾荒老人走向凋零,將傳統回收業帶往企業化方向,並賦予公園化的正面形象,便是大豐卡到的好位子。
2.中台資源科技∕解決汞問題
廢燈管再製燈管,還能鋪路
偌大的廠房裡,不時傳來陣陣玻璃破碎聲。一籠一籠的廢燈管,被整齊地堆置在廠房一邊;另一邊,則由不同的機具與設備,鋪成一條綿長的作業線。
兩名戴著特殊口罩的工人,站在作業線的起點,雙手環抱一批批的燈管,忙往輸送帶裡絞碎。
這裡,是台灣大部分廢燈管的最後去處──「中台資源科技」湖口廠。跑完整個處理流程之後,原本無用、難處置的廢燈管,就可以轉為可利用的工業原料或再生燈管,重放光明。
燈管一向是最難處裡的家庭垃圾之一,不但玻璃易碎、會刮傷人,所夾帶的汞(俗稱水銀),更是毒性猛烈的有害污染物。
中台資源科技總經理鄭光傑說道,「我們現在去醫院測,身體裡的含汞量一定很高。」因為這些有害物質,早已大量存在。
目前,全台每年產生的廢燈管,僅四家廢燈管廠負責回收,回收率卻超過60%,績效比日本還高。台北科技大學環境所所長張添晉表示,「日本一年出產8億支燈管,卻只能回收8000萬支,」不少日本學者來台參觀時,都很欽佩台灣的成果。
其中最關鍵的角色,便是「中國電器」(東亞照明)轉投資的中台,也是台灣第一家專業廢燈管處理廠。
燈管汞純,完全回收零廢棄
身為國內的廢燈管處理先驅,中台的技術和設備,幾乎都是從零開始,一開始就花了8000多萬,向瑞典採購最新的燈管處理設備。
但,當時國外還沒有處理非直管商品的設備,所以中台只好自己研發出一套非直管的處理程序。而獨創的螢光粉乾洗法,也是中台自己摸索的成果。
一般說來,廢燈管處理時會產生三種主要廢棄物:玻璃、螢光粉、汞。而五年前建廠完成、剛正式營運,中台便立刻遇到第一個挑戰:無法處理燈管拆解後產生的大量廢玻璃。
「燈管裡幾乎90%都是玻璃,又不能掩埋,會造成二次污染,」鄭光傑提到當時的窘境。
為解決這道難題,當時,鄭光傑四處問人、請教,最後找上環保署、工業局、市府工務局等單位協調,才決定將廢玻璃打成玻璃砂,加入瀝青、鋪成柏油路,變成今天台北市內四條炫目的「星光大道」,如復興南路、長春路等,帶來不少好評。
解決了玻璃,還有更麻煩的廢棄汞。「廢照明光源的危害,主要就是汞!」鄭光傑表示,台灣一年出產這麼多燈管,不但會帶來約1000公斤的廢棄汞,而且每年還要從國外多進口9000公斤汞。如果不妥善處理,這些毒素都會殘留在環境中,危害人體。
一般處理廠,多半只能將燈管的汞,提煉到純度99%的「粗汞」,並沒有再利用價值。經過三年試驗,中台終於將粗汞精鍊成純度99.999%的「純汞」,100%可再使用,達到真正的零廢棄。目前這種技術,全亞洲只有一家日本廠商足以媲美。
液晶螢幕,未來回收大商機
為擺脫業界慣用的低價競爭,中台也持續研發高階處理技術,耕耘高單價的工業照明設備處理市場。
鄭光傑起身走到櫃子旁,指著一個橄欖球大小的工業燈泡說,「像這種高科技業用的曝光燈,一顆裡面就有20公克的汞。」一顆價值便要數十萬元,而中台更是國內少數有能力處理工業用高汞燈、冷陰極管(CCFL)的廠商。
往後當液晶螢幕、筆記型電腦等含有冷陰極管的電子設備,被大量丟棄時,便是中台擴大市場的機會。
目前中台每年回收約1200噸的廢燈管,靠回收基金補貼的進帳不到5000萬元,只夠勉強打平。主要獲利反而來自處理高科技業的特殊照明設備,每月已有700到800公斤的業務量。
除了經營回收處理業務,最近中台也準備推出環保再生燈管,進入再生產品的市場。
身材結實的鄭光傑,雖然有著粗獷的外表,但私底下也有著不為人知的細膩一面。
例如,怕員工身處布滿汞的環境中搞壞身體,於是規定每三個月就要做一次健康檢查。每天還強迫員工喝牛奶解毒,平均每個月要花掉2萬多元的牛奶費用。
而進出工廠前,鄭光傑還要先到大門旁的土地公神像報到,拜託土地公保祐員工健康,「做這種生意又沒多賺錢,不能再弄壞了身體,」他靦腆地笑。
3.台灣新日化∕賣油也賣技術
回鍋油煉柴油,看好需求
汽油價格日日升,誰能開發出替代能源,誰就是贏家。而台灣南部鄉下,正有一家看準能源商機的資源回收業。
走進嘉義民雄的台灣新日化,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左手邊那排纏繞繁複的根管設備,以及兩座顯眼的超大集油槽,和一般石化廠沒什麼兩樣。
右手邊,整齊堆置了許多油桶,工人開著堆高機來回穿梭,載運這些油桶到盡頭那間新廠房,這便是台灣提煉生質柴油(Bio-Diesel)的大本營。
戴著方型大眼鏡的台灣新日化總經理張志毓,講起話來慢條斯理,有種文教人員的氣質。
「你看,排出來的煙不會髒、也不黑,聞起來就和廚房的味道一樣,空氣不會被污染,」張志毓特別叫來一台使用生質柴油的堆高機,解釋生質柴油的優點。為了證實,他還特別彎下腰去,把手伸到車底的排氣管外。
現在,北高兩市的12台公車,還有全省780台垃圾車,都改用這種環保燃料。
但很少人知道,提煉生質柴油的重要原料,竟是過去讓人聞之色變的餿水油、回鍋油。
洗劑原料廠轉型能源工廠
成立16年的新日化,原本是專門提供清潔劑原料的化學工廠。母公司耐斯集團也是國內知名的清潔產品大廠。
轉做生質柴油,其實是時機與技術的搭配。張志毓解釋,「因為製造生質柴油的原料──脂肪酸甲脂,和做清潔劑是同一種成分。」
只要把回收的廢食用油,加入甲醇觸媒混合液,進行轉脂化、甘油分離、水洗和蒸餾等程序,就可提煉出生質柴油。
生質柴油可直接用到一般柴油車輛。廢食用油,立刻從垃圾變成珍貴的綠色能源。
在美國,甚至有不少民眾回收自家的廢食用油,直接在車庫裡提煉生質柴油,自給自足。
眼見油價高漲,替代能源需求大增,新日化在三年前決定投入生質柴油,成為國內第一家生質柴油示範廠。2004年底投產後,第一條生產線產能為3000公秉,今年將倍增到2萬公秉。
今年5月起,新日化更和嘉義縣環保局合作,回收縣內18鄉鎮的廢食用油。
去年,新日化就幫台灣解決了1000噸廢食用油,並提煉出1000公秉的生質柴油,出貨給環保署,供應全省垃圾車使用。
雖然目前市場有限,但張志毓強調,「我們看中的是未來需求!」政府也規劃逐年提高石化柴油內的生質柴油添加量,預計到2010年,國內便有10萬公秉的生質柴油需求。
察覺到這股商機,去年也有另外兩家廠商,加入生質柴油的生產行列。
「多用廢油提煉生質柴油,就可以少從國外進口石油,」離開廠房時,張志毓突然回頭望向廠房的生產線,「而且,這些設備模組和生產技術,也可以整廠輸出,」他露出神祕的微笑。
4.全盛興資源科技∕逆勢成長25%
無機廢棄物燒成綠建材
傳統產業也能轉型為資源化事業,位在苗栗後龍的全盛興資源科技,從陶瓷廠蛻變為建材業,就是個好例子。
來到全盛興,會先看到位於大馬路邊的新辦公室,從建材、地板到壁磚,都是使用廢棄物再生的環保建材。
沿著後面小山坡往上走,是全盛興從前的舊陶瓷廠,走近時,一種混合著泥土和飛灰的味道,撲鼻而來。
這兩棟對望的建築,便是這間傳統陶瓷業轉向資源化市場的最佳寫照。
近年,國內陶瓷廠數目一路從最高峰的500多家,驟降至現在不到100家。面臨產業困境,全盛興很早便開始尋求解套,思索可能的轉型路線。
全盛興總經理韓嘉智回想,「當時念MIT(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的表哥回國,發現國外正興起無機性廢棄物的資源化技術,因此建議我們朝這個方向轉型。」
1997年,全盛興找上工研院合作,研發出無機性化學物質的處理技術,第一件業務便是幫忙解決中油的廢觸煤。
之後還被聯電委託處理含有氟化鈣的有毒污泥,讓這些有毒廢棄物達到排放標準,而不必再用掩埋方式傷害環境。
年消1200噸,不必建掩埋場
目前,全盛興每年可處理約1200公噸的無機性廢棄物。韓嘉智強調,「我們的作用是,讓國人不必再建掩埋場,也可以處理這些廢棄物。」
處理之後,這些廢棄物還能變身成為陶瓷建材原料,讓全盛興回到老本行,做出13種創新的環保綠建材。
此外,全盛興也刻意提高產品定位,將單價拉高為一般產品的三到四倍,確保利潤,專接少量多樣的客製化訂單。如國內多達85%的人行道導盲磚,全是出自全盛興之手。
韓嘉智解釋,「因為這些產品需要很高的硬度、透水性,一般建材並不合用。」
高鐵嘉義站、土城三個捷運站的站體馬賽克磚,也都是全盛興拿下的訂單。
台北科技大學環境所所長張添晉觀察,「全盛興很有研發企圖心,」當兩年前建材業所需的材料普遍不景氣的時候,他們反而靠著再生建材大賣,讓業績逆勢成長25%。
韓嘉智坦承,「以前很天真地以為,幫人回收廢棄物不但有錢拿,處理後做再生品還能賣錢,」似乎是可以門一魚多吃的好生意。
「結果一進來才發覺不對!」因為剛開始便得砸下大筆污染防治費,墊高了整體生產成本。
而且,上游的原料提供者如果沒做好回收分類,也會影響再生品的品質穩定度,可能會害產品滯銷。
韓嘉智強調,「所以做產品一定要包含技術,並且增加其他的附加功能,這樣才不會只是賣材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