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一篇網路文章探討30歲後,不該用人力銀行找工作,然後我跟朋友順勢聊起過去的求職經驗,的確在30歲後,我們都沒有再用人力銀行找工作了。但原因和文章所說的有些不同。根據我個人和同業做人資的經驗,真相是徵才平台的底層邏輯相當殘酷。
首先想說,我個人確實年過三十後,沒再用人力銀行找工作。原因在於過去20幾歲時,我們都早已為自己的能力創造業績口碑,累積代表作並累積人脈存摺,因此,無論是前主管還是前同事,都成為轉職的重點推薦人。
人力銀行不能用,竟因它「厚愛」企業客戶
但是,為何別用人力銀行找工作,我的看法倒不是平台無用,原因是在於業界很小。
尤其我以前是讀人資所的,同學、學長姐幾乎都有人力銀行的招募權限,只要打開公開履歷幾乎是沒有隱私可言。
時常都會有學長姐私下跟我說,某個我們共同認識的朋友,打開104正在找工作,更別說公司招募人員的權限,更是大到可怕。只要員工沒擋企業統編,基本上公司後台可以看到所有人的履歷。
因此,我離開第一家公司後,除非招募的方式是直接請我去投人力銀行的職缺,不然我絕對不輕易打開人力銀行上自己曾建置的履歷。
許多人並不知道人力銀行的本質,是服務企業客戶,企業之所以買人力銀行的招募額度,就是希望能自行開發人才。
曾經有一位主管,跟我說了一個用人的真相,那就是主動送上門的履歷,他絕對不點開,因為她認為自己送上門的人選,基本上不符合資格,聽完這段話,我只能說有點道理,但在大缺工時代,也挺政治不正確的。
我投人力銀行,過往投報率皆不佳
但要我說句大實話,其實自己找工作還真是挺累的,因為自己投人力銀行其實投資報酬率根本不高。領英(Linkedln)之所以崛起,成為新型態的招募平台,說穿了就是上面的工作比較好。
再用另一個角度,解釋找到好工作的底層邏輯,那就是真正的好工作,基本上不太會有流動。
因為台灣員工的本性多數還是偏忠誠、安逸,一般外商幕僚薪資福利都比台企好很多。
用人力銀行,找不到佛心企業!
我就待過一家美商公司,老員工都不離職的,甚至待了十幾二十年,而我當初找到這家公司的工作擔任主管,也是因為朋友是這家公司台灣區的最高主管,最後稍微做個中英文面試,朋友內推一下,就錄取了。
我必須說,有人脈找工作真的太棒了,其實這家公司的確如朋友說的,對員工很好,甚至是只要上七小時的佛心企業。
因此,我實在不能理解,堅信靠自己,不願意靠人脈找工作的人,到底是在想什麼,因為有人脈可以動用,真的是直接隔絕不適合自己的企業啊!朋友在介紹的同時,也會真心覺得好,才幫你介紹啦!所以,我十分鼓勵大家真的別用人力銀行了。
沒人脈的選項:直接投公司企業官網,或領英
我個人建議可以去投遞官網,都勝過投遞人力銀行,因為官網登入的履歷,會直接進到公司的資料庫,我曾經投遞官網,也有不少的面試邀約。
另外,領英也是一個不錯的管道,如果你把焦點放在外商中高階的職缺,不過這些方法,都絕對不敵內部員工的推薦,才是最有力道的。
因為國內外求職,找到好工作的方法都一樣,基本上還是必須使出人脈牌。公司也不想輕易招募一位沒人背書的員工。
回想我曾經有幾次面試,因推薦人是面試官認識的人,因此,有進入面試的機會,還被詢問跟推薦人是什麼關係。其實這樣的情況,隨著年資增加,被徵信調查的機會也愈高。當然因為那個老師覺得我蠻優秀的,因此,我都有後續二面的機會可以談下去。
如何累積人脈?請從當個好幫手開始
不過值得提醒的是,誰是所謂有效的求職人脈,通常熟人不見得能成功,我人生當中幾次轉職、談合作的機會,都是平時鮮少見面的學生、素昧平生的學長引薦的,而我讓自己轉職、接案愈來愈順遂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平時別人需要找工作,我也願意舉手之勞幫忙。
因為人脈的本質,本來就不是建立在單方面的付出,而是雙方都知道彼此有什麼資源,而互助才是求職能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