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與領袖面對面 與領袖面對面 最後席次!與台積電等高階代表聊企業決策

臨床發現:面對家人逝去,陪伴家屬也會經歷「悲傷5階段」

隨著體會到每個階段存在的價值後,我們的人生也逐步向前邁進。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05-03

瀏覽數 3,450+

《不想談也沒關係》/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不想談也沒關係》/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庫柏勒─羅絲(Elisabeth Kübler-Ross)研究臨終病人的心理歷程,提出了悲傷的5個階段(The Five Stages of Grief)論點,包括:否認與孤立、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這5個階段是描述人面對自身死亡即將到來的心理反應過程,然而臨床發現,陪伴的家屬也同樣會經歷這5階段的歷程。(本文節錄自《不想談也沒關係》一書,作者:蘇鈺茹,蔡詩詩,陳祺杰,商周出版,以下為摘文。)

一、否認與孤立

否認與疾病相關的事實,切開自身與疾病的關聯,是我們面對重大的意外訊息最直覺的第一個反應。否認並不是單純是為了否定事實的存在,更多是為了不讓自己的情緒崩潰。

這是因為大腦在巨大的衝擊下,還無法理解發生了什麼事,因此,否認階段是讓我們透過搜集更多的訊息或證據,來消化和理解事件內涵的重要階段。

家屬在此階段常見的否認反應包括:「他平常都那麼養生,不可能會生病。」、「要生病也應該是又菸又酒的我才對。」、「少開玩笑了,這不是真的。」

二、憤怒

當事實的存在無法再被否認或忽略,無法閃躲也難以忍受時,憤怒的情緒會自然地升起,也會開始出現怨天怨地和怨自己的反應。此時,強大的情緒壓力會讓我們想要找個出口釋放壓力,我們會開始用各種口語和非口語的表達來與他人建立連結,以便獲得安慰、理解和幫助。

在這個階段,家屬常見的想法是:「都是我的錯,要是我願意多做一些,不要讓他那麼辛苦,他就不會累倒了。」、「老天爺太不公平了,他平時做那麼多善事還要被懲罰。」

三、討價還價

當我們稍微冷靜下來時,會開始想採取行動來減輕衝擊、改善現況,或延遲不想要的情況發生的時間點。此時,家屬可能會開始搜集各種專家和過來人的意見,為生病的家人安排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購買許多有益健康的營養品,尋求醫療、心理或宗教力量的協助等等。

在這個階段,家屬常出現的想法包括:「只要他能好起來,我什麼都願意做。」、「請把我的壽命折給他。」、「請讓他至少活到我的孩子出生。」在種種的嘗試過程中,我們將漸漸體會出自己的能力及限制。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臨床發現:面對家人逝去,陪伴家屬也會經歷「悲傷5階段」。(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臨床發現:面對家人逝去,陪伴家屬也會經歷「悲傷5階段」。(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四、沮喪

當我們體會到失落事件的無法迴避,也瞭解努力的有限性,我們會再一次經驗到痛苦扎扎實實地刺在心上。我們會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脆弱、無助和羞愧,並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內在世界,減少與外界的互動。

此時,家屬可能會認為:「我連自己的太太都救不活,我還算什麼丈夫。」、「反正都要死了,還管這些幹嘛。」、「他活不了,我也不要活了。」這是最艱難的一個階段,我們開始剝去華麗的包裝,探索內心與所愛者的關係本質。

故事中的藍先生的言行表現,正符合人們處在沮喪階段的特徵。因為做了許多的努力,醫生仍然沒能給予肯定的回應,讓藍先生覺得一切的努力好像沒有用,覺得自己很糟、很無能,甚至出現想跟太太一起去的想法。

五、接受

接受並不是再也感受不到悲傷,或不會再想起失落事件,而是我們不再抗拒眼前的事實,不再一味相信人定勝天,或有嘗試就會有所改變。我們接受事實,接受並傾聽心中的悲傷和懊悔,瞭解到人生無常,覺察到我們與家人關係的本質,並試著活出新的關係樣貌。

此時,家屬心中的想法可能是:「我們現在還在一起是最重要的事。」、「你沒有完成的事,就交給我來完成吧!」

臨床上發現,上述5個階段不一定會依序出現,有時可能會跳著呈現,且每個階段所需的時間也都因人而異。隨著我們體會到每個階段存在的價值後,我們的人生也逐步向前邁進。

《不想談也沒關係:心理師帶你以非語言方式,為封閉的心靈打開些許空間,擺脫失落,獲得療癒》,作者:蘇鈺茹,蔡詩詩,陳祺杰,商周出版

《不想談也沒關係:心理師帶你以非語言方式,為封閉的心靈打開些許空間,擺脫失落,獲得療癒》,作者:蘇鈺茹,蔡詩詩,陳祺杰,商周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