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台灣,已有著飆破30度、暖熱如夏的天氣,再看向鄰近的日本與遙遠的西班牙,也迎來不合時序的炙熱,極端氣候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威脅,造成生物多樣性快速流失,人類安居生活不再。
為了解台灣民眾對極端氣候、生物多樣性的理解與認知,《遠見雜誌》攜手國泰人壽與富達投信,發布最新「2024氣候風險與生物多樣認知暨行動大調查」並舉辦「自然向好、永續正好」論壇。
活動現場座無虛席,更在作家、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王文華的串場主持引導下,邀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齊廷洹、國泰人壽副總經理林士喬、富達國際亞洲盡職治理主管王芳就國際與台灣面臨的環境現況,進行深度對談。
62.3%受訪者拒絕消費破壞環境與生態的產品,4大動物形塑台灣行動力影響輪廓
遠見民意研究調查研究經理林靈指出,86.5%的受訪者認為氣候變遷對生活產生影響,多數人認為全球氣溫上升(82.5%)、未知病毒傳染病風險增加(65.8%)與自然環境破壞或污染(62.7%)最為嚴重。
另外,96.8%受訪者認為維持生物多樣性是重要的議題,最害怕生物多樣性喪失導致未知病毒產生、傳染病風險增加(67.6%),其次為糧食的減少(63.1%)以及原物料價格上漲(59.0%)。
認知影響重大,所以透過來行動來反制。62.3%的受訪者表示會以行動落實倡議永續,拒絕消費任何破壞環境與生態的產品,另有77.3%的受訪者表示會選擇能解決氣候問題的投資商品,透過金融影響力發揮更大的效益。
台灣民眾對氣候風險與生物多樣性議題,有「認知」也有「行動」,若進一步勾勒其影響力範圍分數,從低到高搭配4種動物形塑出其輪廓,分別是獨自慢活的「無尾熊」,主要為35~44歲的小資女,認為政府與企業應為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負責,願意從自身開始進行節能減碳,但擴散的意願與行為較少。
其次是「跟隨潮流的綿羊」,以25~34歲的中高收入男性為主,以實際行動支持永續、願意消費、投資對環境好的商品,但行動與意願稍有落差。
再者是「領地行動的豹」,聚焦於45~54歲的已婚父母,認為改變社會要仰賴靠群體力量,願意發揮影響力,會認真選擇對環境好的商品與投資。
最後是「兼善天下的海豚」,以35~44歲的企業主占多數,大多數認為氣候變遷會減損個人財產,完全支持公眾發聲與精準投資,對環境有益的行為說到就做到。
善用倡議與議合,讓資訊透明揭露公開,成為推動永續、解決生物多樣性問題的影響力中心
認知與行動,是這次調查中最重要的核心,而台灣要如何借鑑國際規範的經驗,搭配台灣企業的在地深耕,以及眾人的群策群力,讓更多人成為永續環境的守護者與倡議者呢?
齊廷洹以他親眼所見,闡述台灣自然藏在美麗中的哀愁。他用一張張俯視台灣山林水色的照片說道,畫面是不用翻譯、能跨越國界最好的溝通工具。面對永續議題,理解後才會行動,有行動才有影響,愈來愈多人推動環境教育,他常常在校園分享,也發現現今不同年齡層關心的議題各不同,但年輕人的特色是,會願意為支持價值發聲,若能將環境教育從小扎根,搭配政府、企業的響應與參與,就能打造更多的影響力核心,把身邊的「無尾熊」們進化成為豹或是海豚,用更廣大的群眾思維與行動,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身為台灣壽險業龍頭代表的林士喬表示,母集團國泰金控早將企業永續納入決策考量,聚焦於「氣候、健康、培力」三大永續發展主軸。人壽身為子公司,也致力於同一方向,在氣候端提出承諾2030年百分之百使用綠電,因發現不少人壽的租客也有不易採購綠電的困境,於是化身綠房東,透過「團購」綠電的作法,揪團齊力響應氣候變遷議題;另外提出健康事前預防概念,鼓勵保戶多走路,不僅有機會保費享折扣、提升保障,還能獲得小樹點應用於日常消費上;至於培力面向,對內則提供人才多元化教育管道,以數位推動永續理念。
對外,則放在走向國際參與倡議,以及對供應鏈廠商的議合溝通,發揮金融永續影響力。國泰金控連續7年舉辦「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論壇」,成為台灣最重量級的氣候變遷趨勢與永續經驗交流平台。
至於議合的實際作為,林士喬認為從「陪伴、共學」的角度來引領、分享,至關重要。他說道:「先有認知,才會認同,進而行動、願意推廣」,透過議合的方式跟供應鏈溝通,分享國際趨勢產業以及台灣在企業的作法與資訊,讓上、下游廠商認知重要性,自然會聚焦更多認同永續的夥伴,一同行動,成為正向的推廣與循環。
ESG投資才能發揮永續影響力 善用手上的資金,讓資產管理公司從產品設計就納入永續概念
對此王芳也相當的認同,她分享國際企業議合案例,表示資訊的透明分享、公開的揭露,以及與詳盡的溝通,往往能讓企業重視自己的作為、盤點對供應鏈的要求,從生產的源頭開始與永續、零毀林的概念接軌。
身為資產管理機構,她強調ESG投資透過主動式管理才能發揮永續影響力、走向共好重要的一環。因此ESG投資不該只侷限於負面排除與篩選,更重要的是主動參與,用手上的資金,成為企業背後的推手,讓企業提出更好的作法與策略,邁向永續發展。
她也呼應本次調查發現,3成以上民眾因無法辨識企業所有相關產品,所以未響應「不拒絕消費」的動作。她表示ESG投資也是如此,民眾挑選既有的基金,本來就面臨一定的難度,若再加上ESG、永續的標籤,恐怕又增添了挑選的障礙,所以資產管理公司的角色,就是從源頭把關,在產品設計的初始就推出能因應投資人需求的商品,讓他們能進行更有效率的選擇,「當把這件事說通透了,投資人就沒有選擇的困難,也能放心參與,這就是最好的服務。」
論壇的最後,齊廷洹認為,保護環境是在做一件「對」的事情,目的不僅是救地球,更是拯救自己與下一代;林士喬則重申行動與推廣,仍是讓永續向下扎根更好的關鍵,王芳也強調,一定要為保護環境埋單,否則你我與後代將來會被環境埋更大的單,最後主持人及所有與談人都大聲疾呼,用「行動」響應、向外分享推廣,是有最有影響力的行為,讓更多人與永續同行,才是守護環境、邁向共好的關鍵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