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父母或老師,你可能會想,該如何在關愛、過度保護和寵愛之間掌握好界限?有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該怎麼做。關鍵在於展現和表達。這不代表否定限制,限制必須存在,但不能是透過大聲喊叫、身體或心理的虐待來強制實施。關鍵在於悉心、溫柔和關愛。(本文節錄自《找到你的維他命人》一書,作者:瑪麗安.羅哈斯.埃斯塔佩,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人們錯誤地認為,對孩子過度表現愛意可能會讓他們成為叛逆的青少年。這些想法源自古老的觀念,在這些觀念裡,家庭是父權制的,親子之間的溝通非常貧乏。
當時存在一些錯誤的概念:尊重與恐懼,服從與害怕。終於,現在的家庭已經不那麼專制了,但很多人心中仍存有這種觀念。耳光、懲罰、大聲喊叫、羞辱等,這些都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強烈影響。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過度保護會阻礙孩子的發展。例如,代替他們做作業會使他們無法成為負責任的孩子。
大腦在面對挑戰或困難時有兩個處理問題的區域。當恐懼出現時,杏仁核被活化,並且前額葉皮質(幫助找到解決方案或解除恐懼的部分)必須學習如何回應。
如果每次孩子面對某件事情感到恐懼時,他的父母(老師或照顧者)都給出解決方案,那麼他的前額葉皮質就無法做出正確反應,而被活化的杏仁核便會主導。
換句話說,被過度保護的孩子感到害怕,可能會產生深深的不安全感。那些不懂得做出決定或解決疑惑的孩子在成年後會有自尊問題,而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在未來處理挫折時會遇到困難。
未能學會處理挫折的人在情緒管理上會遇到巨大的問題,缺乏解決心理困擾和焦慮的工具。
如果你是父母或老師,你可能會想,該如何在關愛、過度保護和寵愛之間掌握好界限?有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該怎麼做。
關鍵在於展現和表達。這不代表否定限制,限制必須存在,但不能是透過大聲喊叫、身體或心理的虐待來強制實施。關鍵在於悉心、溫柔和關愛。
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有必要做出澄清,以區分需求和一時興起的想法。讓我借用拉斐爾.格雷羅的話來解釋這一點:
那麼,我會給予什麼建議呢?
● 擁抱、表達愛意、說「我愛你」。
● 好好照顧嬰兒,別認為他們在操控你(在嬰兒時期,負責操控的腦區還不活躍)。
● 聆聽並理解孩子。
● 關注他們。
● 幫助他們找到解決方法,但不要把方法告訴他們。
● 在他們還不懂時幫助他們,但當他們開始有能力時,則讓他們去嘗試。
● 不要用禮物或物質來彌補悲傷的情緒。換言之,不要讓他們習慣用物質來解決負面情緒。接納並傾聽他們的情感和挫折,支持他們(這並不總是那麼容易!)並重新引導他們。
● 小心使用懲罰作為教育方法!這會產生恐懼,孩子們學會從恐懼中服從,而不是從反思中服從。
● 用同理心對待孩子,設身處地理解他們的感受,擁抱他們,解開他們的情緒困境,並接受他們的負面時刻。
● 在適當的情況下,負面經歷是成長和成熟的絕佳機會。這並不意味著要讓孩子們經歷不必要的戲劇化情境,但如果前述的負面情況出現(甚至只是對話),它可以成為在情緒世界前進的跳板。
無論如何,重點是滿足孩子們的需求,如此一來他們長大後才能擁有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