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因應人口老化,醫療需求增加以及偏鄉醫師嚴重不足,避免10年、20年後醫療崩潰,今年2月1日,韓國政府宣布「醫療改革」。自2025年開始增加醫學生招收名額,從每年3058人增至5058人,增幅超過60%。此舉即刻觸發韓國實習及住院醫師的集體出走。
韓國醫師協會約代表13萬位醫師,發言表示大幅增加醫學生招收名額,並非解決五大科及偏鄉醫師人力不足的方法,是下錯藥方,這帖藥方反而會降低醫學教育品質,進而影響病人的照護品質。
三星期後,已有近九成基層醫師遞出辭呈,連醫學生也開始罷課或休學。日常必須依賴三到四成實習及住院醫師人力才能正常運作的醫學中心,被迫取消或延遲近半數的手術,就有心肌梗塞的病人,在四處尋找能收治他的醫院途中,發生死亡悲劇。
醫學院教授也站出來
最初,政府以不懲罰為條件,要求罷工醫師回到工作崗位。然而,在政府政策不改變的情形下,醫師繼續抵制。如今,醫師罷工就快兩個月了,除了絕大多數實習、住院醫師及醫學生的參與,最近連醫學院教授也站出來,要求政府先收回成命,以便雙方進一步溝通協調,找出解決方案。
在這期間,急重症病人的感受當然最深,因此,很多民衆認為罷工的醫師把病人的生命當作人質,來換取自己的利益。有九成的民眾是站在政府這一邊。所以,最近尹錫悅總統的民調反而上升,在民意的支持下,看來在4月10日韓國總統大選前,政府不會妥協,僵局還會繼續下去。
醫師一方的立場則是,醫師出走的舉動,是發生在政令之後,他們不是先辭職而拋下病人。政府發布此政令前,應該事先審慎思考此舉可能引起的後果。在沒有與醫界取得共識前,就逕自發布政令的錯,在於政府。政府單方面自做決定,才是造成病人不便的根本原因,醫師及病人其實都是政府錯誤政策的受害者。
台灣醫療問題和韓國類似
醫師集體罷工,是一樁社會重大事件。今天,從台灣看韓國,心中有很多的感觸,因為台灣的醫療問題和韓國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最核心的問題在於,兩個國家的醫療給付都太過低亷,所以,很多五大科訓練出來的醫師都拋下專業,往自費的醫美醫療發展,或者就選擇容易賺錢的皮膚科、眼科、骨科或復健科,而導致醫療體系的嚴重扭曲。
再者,政府制度又鼓勵大醫院的發展,導致病人相信大醫院,而往大醫院擠,結果使得醫學中心的實習及住院醫師,成為醫院的亷價勞工,薪資不多,但工時很長。同時醫學中心的擴充也造成基層醫院的凋零,基層資源不足,就算有醫師,病人還是寧可往大醫院跑,這根本是錯誤制度本身造成的惡性循環。
有位受訪的韓國醫師說,政府宣稱擴招是要增加核心(vital)科別的人力及改善偏鄉地區缺醫的問題,可是,去年6月政府卻在首都圈通過6600床,反而把病人拉到首都圈。而且,醫院花了錢擴充病床,當然不能賠錢,就要想方設法把床住滿,而累壞了大醫院的實習、住院醫師。明明缺水的原因是漏水,政府要改善偏鄉醫療,應該是去投資偏鄉,政府卻反而一直灌水,去增加都會區的病床。令人質疑,到底政府是為了人民還是選票?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台灣北部不是又通過兩所醫學中心,升等醫學中心後,病人去同一家醫院,看同一位醫師,醫師的功力不會一夜之間變更強,病人看同樣的病,卻要付更多醫藥费。結果,就是增加了醫學中心的收入!這豈不是資源的浪費?
支付制度改變才是重點
那麼,這回韓國實習及住院醫師為什麼會賭上工作也要抗爭到底呢?
因為在扭曲的醫療體系中,他們原本以為忍受十多年辛苦的醫師養成過程,從醫學生到相當於亷價勞工的實習、住院及專科醫師訓練,好不容易媳婦熬成婆,成為大醫院主治醫師或開業醫師,就可以賺到高於一般職業五到更多倍的薪水。
他們期盼的「醫療改革」,是支付制度的改變,給付的合理化。就算沒有更多人力來分擔工作,至少在受訓期間,收入能夠改善。然而,大幅增招醫學生的人數,對於正在接受實習、住院醫師訓練的人而言,不但沒有任何好處,還可能要擔負更多帶醫學生的責任,實習、住院醫師的工作負擔只會更重。
而且,當每年增加2000名醫學生,未來變成實習及住院醫師時,僧多粥就少,可能薪水會更少。成為主治醫師後,不論是在大醫院工作或開業,醫師人數多,可能就要互相搶病人,收入就沒有保障了!顯然,醫師這個職業的前景將更為暗淡,這就難怪連醫學生要罷課或休學來抗爭了!
醫學教育重視臨床
做為一個終身投入醫學教育的我而言,我則認為韓國政府這個大幅擴招的政令,是非常無厘頭、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醫學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臨床教育,需要長時間一對一的督導,只有正確的言教與身教,才能夠培養出擁有正確價值觀的好醫師。醫師的培育不是製造罐頭,或組裝汽車,只要投資工廠就能量產。
大量生產出很多庸醫,因為能力不足,就用高科技檢查、檢驗做診斷,誘導病人用高貴儀器、藥物做治療,根本不能善用醫療資源,就無法遏止濫用與浪費,醫療費用就會不斷地成長,反而會是國家的災難。
韓國衛福部要擴招醫學生的理由,說是韓國每千人與醫師的比率,比歐美國家少,但是,歐美國家的人民平均一年看診三到五次,韓國與台灣一樣,是超過15次。韓國及台灣的醫學中心一樣,因為給付太廉價,為了達到一定的收入,教授們例行看上百位病人,匆忙中,醫療品質必定打了折扣,難怪最近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在《天下雜誌》的專訪中說:「健保看得到、看得起,卻看不好。」對於大多數台灣病人而言,以為能多看醫師就是獲得醫療,反而認為健保旣便宜又方便而感到滿意。
自費項目造成醫界價值觀扭曲
而我們醫院照顧的是癌症病人,我天天看到的則是很令人心酸的現實。我們醫院有十多個不同癌症團隊,我只參加三個團隊的病例討論,近幾年,幾乎每個星期就有三到五位病人在外院處理,不久就復發而來到我們醫院。不只是病沒有治好,有些人還花了一大筆錢,不少是原來用健保就能夠治療的,卻花了數十萬、甚至數百萬接受了不適當或不必要的高科技治療,包括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及質子、重粒子治療,或高單價的標靶、免疫、細胞自費醫療。
我們的醫師說,他們雖然不會在病人面前批評同僚,尤其事情已經發生了,多說也於事無補,只會影響病人的情緒,能做的就是集中腦力及心力在拯救病人的工作上。但是,看多了,總不能坐視,醫師就問我,要如何阻止這樣的事情繼續發生?
我從前曾寫信給幾位醫院院長請他們處理,但沒發生作用。我認為,這是「制度殺人」,是整個醫界價值觀扭曲的問題。健保開辦不久,台灣醫院管理學院碩士班學生就被教導醫院要開源,就是開發「自費」項目,以補健保的不足。當時,我就曾在媒體公開評論該措施的不當。
不意外的,我的言論發生不了作用,台灣醫界致力開發自費項目,如今,台灣健保的自費百分比是全亞洲之冠,而且是全世界擁有質子治療儀器密度最高的國家。投資數十億購買貴重儀器,就要想辦法回收成本。因為,政府對於自費醫療並無審查機制,病人被誤導的風險就增加了!病人只能自保!你能接受這樣的醫療體制嗎?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