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IBM華生回鍋!它如何對戰ChatGPT,證明自己「職場」競爭力?

曾子軒
user

曾子軒

2024-03-15

瀏覽數 2,550+

Google、微軟、Amazon紛紛重壓生成式AI,錯過雲端熱潮的IBM想方設法突圍。由左至右分別為台灣IBM諮詢總經理林翰、台灣IBM公司總經理李正屹和台灣IBM公司技術長莊士逸。曾子軒攝
Google、微軟、Amazon紛紛重壓生成式AI,錯過雲端熱潮的IBM想方設法突圍。由左至右分別為台灣IBM諮詢總經理林翰、台灣IBM公司總經理李正屹和台灣IBM公司技術長莊士逸。曾子軒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當人們憂慮ChatGPT等生成式AI將搶飯碗,其實AI本身的工作競爭更激烈。這週,史上首個AI軟體工程師Devin問世之際,IBM也重新推出2004年起研發,2011年曾大放光芒的華生(Watson)!認為它比起問世不到兩年的ChatGPT以及許多AI後進,更是企業的好幫手。到底一度被冷凍的華生,如今回鍋職場,競爭力如何?《遠見》一文拆解。

當這週,全球科技界最熱話題,是史上首個AI軟體工程師「Devin」的誕生,還記得IBM的華生(Watson)嗎?它也於最近正式回鍋上班!

相對於這些後進,華生可說是資深前輩。但它的前段「職場」生涯,說明了人工智慧要在現實世界落地,有多不容易。

根據《AI雜誌》指出,華生的誕生,來自於2004年一位IBM研究員的提議,熱衷看美國電視猜謎節目「Jeopardy!」的他,認為可發展一個跟人類搶答的軟體來上節目對戰。當然,這對早在90年代就用超級電腦「深藍」擊敗過人類棋王的IBM來說,絕非亂說而是可能實現的創新,就此展開研發。

2008年IBM團隊說服節目單位開始測試,2011年華生終於在節目上打敗人類,就此聲名大噪。

然而華生的光芒似乎就停在這裡,原初瞄準它可以扮演醫生,為人類研究癌症新解方或協助研發新藥,結果最後這個華生健康部門(IBM Watson Health),因長期獲利回收不如預期,已在2022年賣給私募基金業者San Francisco Partners。據《Slate》報導,主因可能是無法取得夠多醫療資訊讓AI發揮真正功用。

現在,當ChatGPT帶來了火爆的AI風潮,華生回鍋職場,這次真的能發揮能力不再「懷才不遇」?IBM團隊現在又如何看待它?

IBM已有百年歷史,曾在AI領域領先群雄,卻找不到商業模式。Photo by Carson Masterson on Unsplash

IBM已有百年歷史,曾在AI領域領先群雄,卻找不到商業模式。Photo by Carson Masterson on Unsplash

「2011年,我們就有很厲害的華生(Watson)參加益智問答打敗人類。」回憶當年華生掀起的關注,台灣IBM公司總經理李正屹顯得記憶猶新。聽得懂人話、又能在短時間內答對問題,不只民眾印象深刻,也有企業表示導入意願。

然而,客戶找上門時,問題就浮現了。「他們要拿這個(華生)來幹嘛?」太想做大、做好,卻無法有效變現,李正屹坦承說,IBM為了AI的商業應用,繳了很多學費。由模型、資料以及治理等三大產品方案組合而成的watsonx,就是在沈澱十年後,IBM端出的解答。

但是,當年找不到AI應用場景的情勢已經改變。不管是程式幫手或者文案助理,只要用過ChatGPT、GitHub Copilot,就能感受到Gen AI的實用性。

IBM再回來做AI,4關鍵差異可與同業比

不過當華生今年回鍋,IBM的生成式AI戰場上,放眼望去,許多後進強敵環伺。它已經不像當年馬上就能凸顯自己。

AWS、Google、微軟雲端三巨頭近期的主旋律,都繞著大語言模型、AI應用打轉。微軟攜手OpenAI讓客戶得以在Azure上使用GPT-4,Google則在生產力工具和手機中加入Gemini急起直追,AWS沒有落下,強調Amazon Q上集結AWS超過15年經驗,是開發者的最佳利器。

問題在於,論提升生產力,MS 365和Google Workspace已串起大語言模型;論調用API,不管是Claude、Command或者Jurassic,選項多如繁星;論部署、維運和客製化LLM,Vertex AI和Azure OpenAI Studio同樣開放企業上傳私有資料,雲端大廠更承諾最高等級安全防護,要客戶安心。

可以說,從模型挑選、訓練和部署、再到資料儲存,watsonx選擇的子戰場上,滿坑滿谷都站滿可敬敵手。從去年7月推出平台以來,它要如何突圍?

針對《遠見》記者提問,李正屹認為,IBM有四個關鍵差異。

第一個關鍵差異是地端。

年度激省!$3,680 帶回24期遠見+高質感行李箱

幾大競爭者都在雲端上跑模型,但李正屹指出,當產業龍頭企業認定AI是競爭優勢來源,「他們絕對不會,也不可能放心上傳資料到雲端。」想保有領先,即便花大錢買GPU,都要自己訓練模型保有自主與安全,IBM的混合雲架構,以及在地端部署模型的服務,便是鎖定這群用戶。

第二個關鍵差異是開源與多模型。

和提供自家單一閉源模型的對手不同,watsonx平台上,不只有IBM的基礎模型Granite,Meta的Llama 2、Mistral AI的Mixtral-8x7B,甚至Google的flan-t5,都任君挑選。李正屹透露,未來也希望上架台灣繁中模型。

不過,挑AI模型畢竟不是在相親,選項再多,也沒有模型表現重要,誰會追求開源和多個模型選擇?李正屹認為,市場上不乏性能優異的LLM,「就像開車時速都號稱達到300公里,可是在市區,只需要60公里,跑那麼快沒有什麼意義。」他認為,重點在開源模型的透明,客戶可以檢視架構、理解特性,因此更能安心。

「企業內部要使用,可被信任,才是我認為客戶是否願意大規模採用的核心關鍵。」 

第三個關鍵差異是治理。

台灣IBM諮詢總經理林翰解釋,所謂治理,不只有挑選模型的當下,後續所有流程都要考慮。「跟人命、侵權和賠償無關的,大家都在做,但要遇到可能涉及法律訴訟、會因為版權和隱私問題被歐盟重罰,他們(對手)就不敢,但我們可以。」

林翰語帶自信地說,IBM不是要做簡報、寫word或者回信件,「做企業級應用,就是要讓高度監管、外洩影響很大的客戶,能夠(把模型)落地在自己家,我們專精這個。」

林翰指出,IBM和其他擁有LLM的雲服務競爭者相比,不是只有雲服務,還能在地端運作模型,如此可以確保安全性。曾子軒攝

林翰指出,IBM和其他擁有LLM的雲服務競爭者相比,不是只有雲服務,還能在地端運作模型,如此可以確保安全性。曾子軒攝

第四個關鍵差異則是顧問服務。

目前,市場不乏大廠提供地端部署、配置開源LLM的AI解決方案,但李正屹認為,自家能從頭到尾,替企業解決問題,「如果只是做開源模型,那幹嘛要我?」從儲存資料架構到模型挑選與訓練,再到確保安全不出錯,他認為,這是watsonx的價值所在。

挑戰:競爭者實力強、應用場景相似

當然,IBM不是沒有挑戰。

就技術長莊士逸提到的台灣客戶應用watsonx的場景,主要是生產力提升、知識管理和客服等三個領域,其實仍和競爭者類似;另外,10年來資料是否該上雲的討論言猶在耳,只要大廠保證安全,較沒有地端需要的中小企業,在雲上跑模型便能滿足需求;若真的心懷顧慮,野心更大的頂尖企業也可能繞過平台,組建AI團隊,自力投入開源LLM的研發工作。

莊士逸分享,利用Gen AI增強客服知識和對話體驗、生成程式碼與程式碼轉換、生成內容前自建知識庫等,都是現在台灣客戶應用實例。曾子軒攝

莊士逸分享,利用Gen AI增強客服知識和對話體驗、生成程式碼與程式碼轉換、生成內容前自建知識庫等,都是現在台灣客戶應用實例。曾子軒攝

在跟《遠見》對話的最後,李正屹再度提起跑步的比喻。「為什麼要有這個平台?可以跑很快沒錯,但在上路的時候,紅燈停、綠燈行,都要受到監理,不是愈快愈好。」面對各間以地表最強大模型自稱的對手,李正屹説,或許IBM現在時速只有100公里,但不會出交通事故。

「我已經不再追尋,變成一個全世界最厲害、最無所不能的人。」李正屹的說法,替IBM近年發展寫下註腳。

放慢腳步的藍色巨人,這回真能開始翩翩起舞?結局仍難說。不過至少他們曾從試錯中汲取教訓。擔負新工作的華生,在已被外界憂慮過熱的AI風潮中,如今也真的就像歷經世事更有智慧的「職場前輩」,比起同業最大優勢,就是多了份穩重。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