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金融危機1-外資不來,連台資都流失  亞太籌資中心變「愁」資中心

陳中興
user

陳中興

2006-07-01

瀏覽數 15,350+

金融危機1-外資不來,連台資都流失  亞太籌資中心變「愁」資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6 / 6月號雜誌 全球必修杜拜學

行政院在兩年前才高喊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籌資中心」,如今,資本市場上只看到愈來愈多企業赴香港,甚至到對岸中國掛牌上市,邊緣化壓力日益沈重,不禁要問:我們的亞太籌資中心到哪去了?

攤開官方資料來看,就在金管會證期局的網站上,國際企業或機構來台籌資表內,自2003年12月以來,只有2003年12月、2004年12月,各有國際企業或機構在台籌募新台幣447億與105億元的外國金融債券。除此之外,就要等到2005年12月,才有一筆台灣存託憑證,募資額區區新台幣7.1億元。

其他包括普通公司債、轉換公司債、附認股權公司債、股票等募資方式,完全乏人問津;至於被寄予厚望的台灣存託憑證,從10多年來就是那六檔,平時就乏人問津,更別想再融資。

從「亞太籌資中心」喊出口號以來,倒是有10家以上台資企業,赴香港、美國甚至中國A股掛牌上市,其中還包括兩家自台灣興櫃下市後,轉赴海外上市。

時勢所趨,證券業逐水草而居,也紛紛擴大承銷業部門、強化國際業務,為的是「幫」台商海外上市。

證交所一點籌碼也沒有……

前任財政部長、現任中央信託局董事長許嘉棟,在行政院剛喊出「亞太籌資金中心」口號時,就曾直言批評區域金融中心發展策略,因忌諱兩岸交流,使得央行完全置身事外,「亞太籌資中心」不會成功,如今果然一語成讖。

許嘉棟說,難道台灣在進行亞洲區域金融中心的過程中,央行的匯率政策、利率政策不重要嗎?許嘉棟主張,台灣發展區域金融中心要想成功,一來要納入中國市場,二來要重用外資,而中央銀行在這個過程中,政策工具是否充分、避險機制是否完備,就非常重要。

資本市場邊緣化,證交所感受最深。台灣證交所董事長吳乃仁強調,現在是全世界交易「搶企業」的時代,但在兩岸政策重重限制下的台灣,證交所手裡一點籌碼也沒有。

反倒是新加坡證交所,即使距離中國大陸有五個小時的飛行時距,卻能靠為跨國企業量身打造的籌資平台,吸引包括中、港、台在內的國際企業前往掛牌。

新加坡交易所資深副總裁兼上市部主任黃良穎說,台商規模大、公司治理透明,新加坡交易所希望多引進台商前往掛牌。

為了更貼近台商,新加坡交易所不僅已挖走不少台灣金融人才,更打算招募更多台灣人,「因為,還是以原生語言比較容易打進台商的圈子,」黃良穎說。

動台商腦筋的還不止同文同種的香港、新加坡交易所,連東北亞的日本、韓國也在想辦法分一杯羹。

日本福岡籌建「中國板」……

日本大和證券轉投資的大和總研香港有限公司駐上海首席代表肖敏捷說,日本、韓國吸引台商前去掛牌動作非常積極,以日本來看,包括東京證交所、福岡證交所,近兩年都在思考如何引進陸資與台資企業。

就以東京證交所為例,由於日本本土企業上市已近飽和,掛牌企業難有令投資者耳目一新的刺激感,東京交易所曾經專為國際企業設立專板,以供外國企業掛牌交易,但是這項作法已經宣告失敗。

為求改善,目前東京證交所的作法則是打破本國、外國的界線,讓所有外國企業與日本本地企業掛在同一類股,不再區分,希望藉以提高外國企業在日股的成交量,以吸引企業掛牌。

除此之外,近兩年東京證交所更積極朝向中國市場進軍,每年到中國境內舉辦二到三場掛牌說明會,他們的目標是吸引包括台資企業在內的「中國企業」赴日掛牌。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更有甚者,東京以外的福岡交易所,原本在日本就是個「老二」市場,近年來邊緣化壓力有增無減,為求突圍。

去年著手籌建「中國板」,就像台灣搞「國際板」一樣,想把台資在內的「中國企業」拉到福岡上市。

除了日本,韓國也十分積極。據中央存款保險公司今年3月份赴韓國召開國際存保年會時所蒐集的資料顯示,南韓準備利用南韓企業在世界成長茁壯後的基本需求,擴大金融及資本市場版圖。

配台灣股票留不住人才……

更深一層來看,企業選擇籌資地點,除了資金考量之外,更是為了深度利用該地資本市場,做為策略合作、購併擴張的平台。

寶來集團大中華資本市場處總經理黃齊元舉台灣上市公司寶成工業為例,寶成利用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裕元工業,將寶成資產轉移給裕元,並由裕元在香港就地籌資。

台灣寶成集團則轉型為產業控股公司,利用各子公司上繳盈餘,跨足到電子、半導體等科技產業領域,達成公司擴大版圖的目的。

「員工配股是企業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但如果要吸引中國優秀人才,你給台灣股票是沒有用的!」黃齊元說,台資企業香港上市,取得一個平台後,就可獲得很大的操作空間,例如發給優秀員工香港上市股票,即是很大籌碼。

至於中國A股,黃齊元認為,是產業要進行策略聯盟、進軍中國的終南捷徑。

黃齊元說,外資企業要在中國發展銷售網,既吃力,風險又高,但若能透過A股,買進相關產業的股票,取得董事席位,情況將完全不同。

但目前A股的本益比不理想,且上市時程充滿人治問題,並不是台商籌資的最佳地點,卻是進行策略聯盟、快速且深入中國市場的捷徑。

顯然,台商心裡所想的,早已跳脫資金面問題,進入到策略思考的層次,這樣無異使台灣資本市場與台商的距離愈拉愈遠。

兩岸相爭,香港得利……

政大會計系教授康榮寶說,企業在台灣「不自由」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即使台商從香港「紅」回台灣,台灣的監理機關也不見得歡迎。例如台灣存託憑證的發行規定,就明白排除已在香港掛牌的企業來台作第二上市,但香港卻是台商聚集地,不開放香港股市上市公司來台第二上市,怎麼搞「亞太籌資中心」?

眼看台灣金融市場岌岌可危,台大財金系教授李存修說,香港的資金有70%不是來自香港本地,香港的基金經理人70%不投資香港,但香港卻能吸引全世界的錢財、人才、專業機構。

香港真有那麼神?恐怕不是。過去兩年中國股市在搞「股改」,凍結企業上市或增資,台灣則是在搞「鎖國」,無意中造就香港股市大漲,上市企業排隊掛牌。

香港交易所業務發展執行總監霍廣文說過一句名言:不是因為香港做對了什麼,而是我們的鄰居:中國、台灣做錯了什麼。

台灣何時才能做對什麼?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