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最大遊艇廠嘉鴻 轉進歐洲市場,成就龍頭地位

林孟儀、林妙玲
user

林孟儀、林妙玲

2006-04-01

瀏覽數 35,600+

最大遊艇廠嘉鴻 轉進歐洲市場,成就龍頭地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6 / 4月號雜誌 擁抱千億商機 無聊是金

2002年之前,在國際知名遊艇專業雜誌《Showboats International》的世界遊艇廠排行榜上,「Horizon」未曾進入前十五大,2002年卻一舉竄升到第七名,至今未曾跌出前十名。

Horizon既非出身自義大利、也非美國,而是創立於1987年、台灣產量第一的嘉鴻遊艇。

1987年,台灣遊艇業正處於年產值約達2億美元的顛峰,看好未來,遊艇大廠嘉信遊艇再成立嘉鴻遊艇,由海洋大學造船系科班出身的總經理呂佳揚負責。

然而,嘉鴻甫成軍翌年,台灣遊艇業的景氣,卻如坐雲霄飛車,一路衝向深谷。

2005年,營業額新台幣16億元,產值約占台灣總產值四分之一的嘉鴻遊艇,九成五以上出廠遊艇是自有品牌,並曾為知名賽車手小舒馬克打造一艘一百零五呎長、500萬美元的遊艇。

以FRP(玻璃纖維)技術見長的嘉鴻,究竟如何熬成台灣第一、全球前十大的遊艇廠,帶頭重振台灣「遊艇王國」美名?

不做美國市場,獨大歐洲

「我們被環境推著走,不得不轉型,」呂佳揚自信冷靜地表示,能支撐至今,嘉鴻被迫經歷好幾次蛻變。

嘉鴻蛻掉的第一層皮,就是倚賴美國市場的舊思惟。

嘉鴻遊艇成立時,預設產能可達三十艘遊艇,但因新台幣升值等環境變動,甫成立前幾年就面臨廠房空蕩、連續虧損的窘境,同行甚至有近七成倒閉。

帶領嘉鴻度過難關、總舵手呂佳揚指出,當時台灣遊艇高達九成五銷往美國;新台幣兌美元匯差一波動,自然造成兵敗如山倒的骨牌效應。

有鑑於此,剛成立不久的嘉鴻,立刻轉舵向歐洲前進。但是美國遊艇流行寬大設計,歐洲遊艇卻講究精緻與流線造型。

曾經為嘉鴻設計頭二款遊艇的呂佳揚,決定不惜重金,延攬歐洲設計師,打造貼近歐洲人品味的遊艇。「一份設計圖,動輒要10萬美元喔!」呂佳揚表示。

當部分同業仍留戀北美代工訂單時,嘉鴻為了歐洲新市場,早養成研發設計的核心競爭力。

如今,嘉鴻的遊艇六成銷往歐洲,且台灣仍沒有同業能與嘉鴻分食這塊大餅。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買家不怕貴,低價不管用

1990年代初期,台灣遊艇訂單銳減,為求降低成本,遊艇業一窩蜂跑到大陸設廠。然而,「走進這辦公室的,十個有九個比你更聰明、更有錢!」呂佳揚將遊艇比喻成「富豪們的大玩具」,買家通常不惜成本,低價並非買船誘因。「這行不適合做cost down(降低成本),而是要value added(附加價值)!」

以往,台灣遊艇廠總是等待品牌代理商的代工訂單,一旦代理商出問題,遊艇廠數年的努力,立刻歸零。因此即便在最慘澹的年代,嘉鴻仍決定自創「Horizon」品牌。

打品牌、要創新,就不能怕花研發成本。嘉鴻率先引進與國外技術同步的真空成型技術(SCRIMP),讓FRP船體質量更輕、更堅固。

受限於成本考量,FRP船一般只打造到一百呎。近年,嘉鴻卻靠真空成型技術突破尺寸,正打造一百三十呎(約四十公尺,相當於一.五個標準籃球場)的FRP旗艦遊艇,寫下世界紀錄。

不鎖定尖端,不無限客製化

台灣遊艇產業整體的強項在於工藝技術,但已是台灣第一大遊艇廠的嘉鴻深諳,要保住龍頭地位、甚至台灣要維繫「遊艇王國」美譽,工藝能力只是基礎要求,決勝點在於系統整合能力。

未來,客製化走向的遊艇產業既比工藝,也比平台整合的管理能力。呂佳揚強調,必須把製造、行銷、研發、設計、人資等各種水平功能統整起來。

嘉鴻能擴大遊艇產能,一來鎖定金字塔上層,而非「最尖端」客層,二來,不採無限上綱的客製化,而實施「模組」客製化。

「就算客製化,也有客製化的SOP(標準作業流程)!」呂佳揚指出,客製化不是無限制地配合客戶要求。

年產五十艘遊艇的嘉鴻,每段製程都有標準作業流程,主要的客製化項目,也有特定的模組選項,才能有效率地擴大生產量,「嘉鴻幾乎每星期都得下水試船!」呂佳揚指出。

但所謂的系統整合,還包括銷售面、產業供應鏈的垂直切割。

為提升垂直的供應鏈整合能力,2000年,呂佳揚將FRP技術獨立為先進複材公司;今年,又花了數百萬美元擴建廠房,購入大型切削模具系統,兩年內將成立模具公司,以落實專業分工。

過往惡劣天候,養成嘉鴻逆向思考能力,打品牌、做研發,到今天邁入整合系統階段。嘉鴻靈活進行策略轉舵,才能成就今天台灣第一大遊艇廠的地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