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對外關係的孤立狀況,主要原因是由於中共的圍困與打擊,必欲將我國在國際上之地位降為其一省之地位;而國內又有意識型態僵化者落入中共各種打擊我國之圈套,例如擴大解釋「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涵意,強調外交要以意識型態為主要考慮;在此種內外夾攻之下,對外關係怎麼可能不孤立呢?所以要想改善對外關係的孤立,必須先有新的觀念,否則即使駐外人員再努力,也是徒勞無功。
彈性作法
事實上。若干外交人員確是在努力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但其工作成果往往因為極少數頭腦已僵化者在權力中心混淆是非,而被打消。遠者如一九八0年代初期,蘇里南願與我國建交,卻因我國提出要對方先與中共斷交為條件而無下文。
近者如亞銀事件,原本美國同意中共要求,將我國排除會籍;後經外交人員一再努力的結果,終於轉變成會籍可保全,但名稱要改--因為美國已不承認我國政府,無法支持我國以國名參加--但為我方拒不接受,一拖就是兩年,差點連會籍都不保;所幸今年我國新的領導人決定先去參加,日後再研究名稱問題。
個人認為突破外交孤立,必須先澄清下列幾個觀念:
第一,是否為「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其實是我國主觀的看法問題,只要我國堅守以民主、自由、均富統一中國的政策不變,則在國際上的彈性作法,並不能構成「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只有當我國與中共政權互換大使,或將國號改為台灣,才會造成「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情況。
第二,台灣是否為中共的地方政府是個客觀問題,只要我國政府一天不接受中共國號,不管在國際上用什麼名稱,都不會是中共的地方政府。
第三,參加國際組織與國家或政府的承認毫無關係,這是國際組織早已決定的慣例;例如所有阿拉伯國家均不因以色列是聯合國或其一切專門機構的會員國,而構成對以色列的承認,所以我國與中共並存於同一國際組織,並不會使「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得以成立。
名半存,實全存
第四,對我國參加國際組織與國際活動,必須瞭解「半塊麵包比沒有麵包好」的道理,能「名實俱存」的參加當然最好,否則「名半存實全存」總比「名實俱無」要好。個人可以逞匹夫之勇作玉碎的打算,國家絕不可如此,更不可以為了滿足少數意識型態僵化之人的情緒,而犧牲國家與人民的長久利益。
第五,外交是以維護與促進國家利益為主,而不是以意識型態為主要考慮。就以中美關係而言,想以盲目與情緒性的反共意識型態來取悅美國是毫無道理的。美國本身既與所有國家來往,即絕無理由反對我國與某些國家來往。但為了非共地區的整體利益,我國在與某些國家從事經貿來往時,可與美國或其盟友配合,自我限制對某些地區的科技輸出等。
此外,我國必須維持中國人民的立場,絕不參與任何國家危害大陸地區中國人權益之活動,更不允許任何國家以台灣為基地,威脅中國大陸的安全與當地人民的福利。
最後必須瞭解,由於中共的存在及其在世界政治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且以往我國已然坐失某些可以改善國際地位的機會,如多體制國家、雙重承認等。如今實現的可能性甚低;因此,即使我國採取上述新觀念,在外交突破方面仍有所限制,朝野不可以有不切實際之想法。但在秉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以新觀念為出發點,我國外交孤立的狀況是可以改善到相當程度的。
(丘宏達為美國馬里蘭大學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