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軟性儲蓄是什麼?Z世代:快樂比存款重要

年輕人的財富觀一直如此

實習記者傅珮琳
user

實習記者傅珮琳

2023-11-19

瀏覽數 8,550+

所謂的「軟性儲蓄」,指的就是不強硬規定自己必須在某個時間點達到某些投資目標,而是更輕鬆看待理財、儲蓄,並充分利用手頭上的資源提升當下生活品質。Pexels by Miguel Á. Padriñán
所謂的「軟性儲蓄」,指的就是不強硬規定自己必須在某個時間點達到某些投資目標,而是更輕鬆看待理財、儲蓄,並充分利用手頭上的資源提升當下生活品質。Pexels by Miguel Á. Padriñán
00:00
00:00

厭倦了努力燃燒青春、一心只朝著退休目標邁進的生活嗎?不妨考慮效仿Z世代年輕人,放棄提早退休的夢想,轉而以「軟性儲蓄」(soft savings)提升生活品質。時下年輕人為何崇尚「軟性儲蓄」?理財專家如何看待這一趨勢?

所謂的「軟性儲蓄」,指的就是不強硬規定自己必須在某個時間點達到某些投資目標,例如必須在三十歲之前存到第一桶金、四十歲之前買房、五十歲之前退休,而是更輕鬆看待理財、儲蓄,並且充分利用手頭上的資源提升當下生活品質。

據美國財經新聞網《市場觀察》(MarketWatch)報導,軟性儲蓄儼然已成為時下趨勢,1997年之後出生的Z世代年輕人工作賺錢主要是為了「把錢花在短期內可享受的事物,而非長期儲蓄」,像是存錢出國旅遊、去高檔餐廳用餐等等。

社群平台TikTok甚至衍生出「舒活」(soft living)風潮,平台用戶會透過影片分享自己的軟性儲蓄策略,以及如何透過軟性儲蓄打造自己的理想生活。

根據調查,1997年之後出生的Z世代年輕人工作賺錢主要是為了「把錢花在短期內可享受的事物,而非長期儲蓄」。Unsplash by Sasun Bughdaryan

根據調查,1997年之後出生的Z世代年輕人工作賺錢主要是為了「把錢花在短期內可享受的事物,而非長期儲蓄」。Unsplash by Sasun Bughdaryan

Z世代賺錢享受生活,不想退休?

年輕人之所以崇尚軟性儲蓄,追根究底就是因為他們認為眼前的快樂比未來的財富自由更加重要。

幾年前流行的「FIRE運動」(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獨立提早退休)提倡極端儲蓄、節省日常開銷、身兼多職增加收入來源,最終達到提早退休的目標。FIRE運動頗受千禧世代追捧,但這樣「高壓」的理財策略,對Z世代年輕人來說卻相對缺乏吸引力。

《市場觀察》報導指出,比起一般民眾,Z世代相對不在乎銀行戶頭裡的存款多寡,反而「寧願擁有更優質的生活」。因此,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更捨得花錢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舒適。

美國金融科技公司Intuit稍早前發表一項研究調查報告,發現每4名Z世代年輕人當中,就有近3名表示「當下的經濟前景讓他們裹足不前,因此對於制定長遠理財目標有所保留」,而另有2/3的年輕人「本來就不確定自己是否可以存夠錢享受退休生活」。

由此可見,Z世代年輕人普遍對未來經濟發展前景持悲觀態度,與其為了未知的未來省吃儉用、開源節流,他們認為活在當下、過得開心反而更實際。

Z世代年輕人普遍對未來經濟發展前景持悲觀態度,與其為了未知的未來開源節流,他們認為活在當下、過得開心反而更實際。僅為示意圖,取自shutterstock

Z世代年輕人普遍對未來經濟發展前景持悲觀態度,與其為了未知的未來開源節流,他們認為活在當下、過得開心反而更實際。僅為示意圖,取自shutterstock

少壯不理財,老大難退休

Intuit調查報告出爐後,多家媒體爭相進行報導,不少媒體甚至以「到了80歲都還要繼續工作」「可能永遠都不能夠退休」等標題來批評年輕人看似享樂主義至上的理財觀念。

加快永續轉型的關鍵契機:COP28全解析論壇,熱烈報名中

軟性儲蓄真的那麼不可取嗎?

針對Z世代重視當下生活品質、選擇捨棄長遠理財計劃的趨勢,《市場觀察》採訪了數名理財顧問,他們都異口同聲表示軟性儲蓄雖有其存在的意義,但未雨綢繆還是很重要的。

「過去幾個世代的人也都做過同樣的事,唯一不同的是軟性儲蓄這個名堂好聽太多了,可以讓找藉口拖延、不理財的人感到自我感覺良好,」理財顧問湯瑪斯(Charles Thomas)說,「但不管怎麼樣,不趁早開始儲蓄,未來就必定需要更努力趕上進度。」

另一名理財顧問利貝(Bobbi Rebell)強調,單是趁年輕開始投資,年輕人長期能夠累積的複利就相當可觀了,利滾利的策略能夠協助年輕人「創造更有保障的未來」。

接受《Yahoo經濟》採訪的Intuit理財顧問卡斯楚(Brittney Castro)則表示,軟性儲蓄並不是糟糕的理財策略,但前提是要以負責任的方式去執行它,找到適合的平衡點才是成功的關鍵。

同時,軟性儲蓄並不代表完全放棄制定長遠理財計劃,而是不過度強迫自己賺錢、省錢,以致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

「最重要的是要想清楚,富足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每個人的目標都不一樣,所以我認為關鍵是要以簡單明瞭的方式來理財,幫助自己達到人生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卡斯楚說。

卡斯楚建議年輕人可以先釐清自己的日常花費及開銷,之後在每年年初制定確切可行的年度理財目標,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累積財富。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