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狂飆十年的迷思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06-01-01

瀏覽數 14,350+

狂飆十年的迷思
 

本文出自 2006 / 1月號雜誌 窮人商機崛起

在狂飆的1990年代,經濟成長強勁,景氣繁榮的盛況為一個世代以來所僅見。新聞報導和專家信誓旦旦宣稱,我們已進入新經濟(從生產商品轉而生產創意,以網路業為象徵),從此沒有經濟衰退,在全球化浪潮下,全世界的景氣都將欣欣向榮。

但是,到了1990年代末期,原本看似新紀元的發軔,卻愈來愈像經濟活動的短期衝刺,或者所謂的景氣過動,景氣低迷勢必隨之而來,這也是兩百年來資本主義的特徵。只不過,這次經濟活動及股票市場的泡沫,規模更大,後遺症也更嚴重。所謂的新紀元同時適用於美國及全世界,因此,這波景氣低迷不僅造成美國經濟不振,全世界大部分地區也受到波及。

在向我們自己與全世界解釋我們1990年代的成就時,我們引用的一連串說法,大體上都是必須破除的迷思。這些迷思或是塑造、或是誤導我們的經濟政策。如果我們不能從錯誤中記取教訓(這項錯誤,民間與政府都有責任),下一次我們或許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迷思1:削減赤字 繁榮經濟?

這個迷思認為,諸如阿根廷與日本的經濟衰退,這些國家都出現龐大的預算赤字,因此,縮減赤字就能夠讓經濟恢復榮景。

但是,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會建議反其道而行:採行擴張財政政策,必要時擴大赤字以促進經濟發展。

如果美國或其他國家採信這個赤字縮減迷思,經濟衰退將會雪上加霜。這個迷思強化了財政保守主義的意識型態。我堅信投資對長期經濟成長的重要,尤其是新科技的投資;我也深信,勸導民間增加儲蓄卻難以有成的美國,像這樣的經濟體,政府長期維持預算平衡或維特預算盈餘尤其重要。但是,就短期而言,預算赤字或許是經濟從衰退中復甦的絕對必要手段;經濟若持續衰退,將引發龐大的經濟以及社會成本,遠超過赤字所增加的相關成本。

迷思2:放任市場最有利?

沒有什麼觀念會比亞當.史密斯那隻「看不見的手」影響更深遠。「看不見的手」意指,放任的市場(彷若由一隻看不見的手操控著)能達致有效率的結果;而個人在謀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也會促進整體利益。

但是,1990年代以及後續的艱困時期顯示,追求一己之利的企業執行長,並未讓美國經濟茁壯。他們圖謀一己之利時,甚至讓其他人為他們的行為買單。其中有個更深層的問題:當他們真的讓股票市值上漲,有時候其他人卻必須為此付出代價。

企業經常以發行債券的方式,籌措購併資金,一家公司發行的債券愈多,宣告破產的可能性也愈高。新發行債的風險,可能高到與垃圾債券沒有兩樣,因為市場也體認到,這類債券的倒債風險極高。

產業的舵手大肆鼓吹股東價值最大化的美德,還設計出一套薪酬體系,以確保自己無論如何能立於不敗之地,在此同時,經濟學家卻解釋道,股東價值最大化(尤其是專注於短期績效時),為何可能無法促進整體效率,他們並進一步解釋,為何亞當.史斯密學說的標準闡釋(強調一味追求一己之利)是錯誤的。根據亞當.史斯密式的邏輯,道德(例如忠誠與信任這類美德)似乎沒有立足之地;但是,亞當.史斯密其實意識到市場的限制,他並不認為道德無用武之地。而且現代經濟學家也提出解釋,為何這類美德相當普遍的經濟體系,運作其實優於缺乏這類美德的經濟體系,看不見的手和放任市場有其限制。

迷思3:金融至上?

美國1990年代的英雄榜上,金融界的風雲人物並沒有缺席,他們成為市場經濟以及那隻「看不見的手」最熱切的傳教士。當時,金融市場空前熱絡。我們告訴自己,也告知他人,密切注意金融市場的規範。金融市場深知什麼對經濟景氣最有助益;因此,密切觀察金融市場發展情勢,就能提升經濟成長及經濟榮景。金融業給自己的豐厚報酬,似乎理所當然;畢竟,以它對眾人的貢獻,它所拿取的,不過是一瓢飲。

但是,上述手段都是短視近利的花招,而且它的提倡者正是金融業自己。金融市場對短期績效的興趣遠高於長期成果。它們所推動的政策,能讓短期的帳面數字看來較佳,長期卻會讓經濟虛疲。它們所推動的政策,促進私利的成分遠多於公益;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政策會讓經濟更不穩定,而且會減緩長期的經濟成長。

汽車業全盛時期的1950年代,擔任通用汽車公司總裁的威爾森(Charles E. Wilson),曾因提出一項論點而聞名。他認為,對美國有益的事物,也會對通用汽車公司有益,反之亦然。現在的新口號變成,對高盛或華爾街有益的,對美國與全世界也都有益。

狂飆的1990年代,大多數政策都幫忙金融市場賺更多錢。解除管制措施提供華爾街新商機,而華爾街也迅速抓住這個機會。會計假帳以及較低的資本利得稅率,把經濟泡沫吹得更大,而經濟泡沫則餵養了華爾街。在海外,大規模紓困意味著,事情發展不如預期時,大眾就要收拾殘局,正如美國在解除管制後,對存貸業危機的鉅額紓困。

如果金融市場已經光環盡失,我們仍待學習的基本教訓就是:金融市場不是智慧泉源;對華爾街有利的事物,不一定對整體社會有益;金融市場總是短視近利。一個單純到以為自己可以用金融市場規範治國的國家,只會讓自己身處險境。

迷思4:政府大而無當?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我們金融界的新英雄,與其他人共同鼓吹另一個迷思:所有的經濟問題,都是大政府的錯;大政府強迫人民繳納重稅,對民間的管制已經達到令人窒息的程度。

這項迷思的含意十分明顯:縮小政府規模、減稅並解除管制。但是,解除管制不一定能釋出強大的力量,促成強勁的長期經濟成長,反而經常釋出利益衝突的來源,以及操縱市場的新方法。正如同我們已經目睹的,市場浪費了數千億美元,炒作金融市場的企業執行長們,已抱著數十億美元遠走高飛,讓股東與員工蒙受重大損失;一般納稅人則必須承擔這類醜聞的部分損失。

認為政府規模過分龐大的人士中,有些人卻因管制措施鬆散(例如會計產業)、解除管制(例如電力與天然氣產業)、政府對業者促進海外業務開發的補助與協助、以及政府的研發投資而獲益良多。新經濟之所以能創造榮景,大部分是以網際網路、創新及生物科技為基礎。網際網路是政府研發出來的;創新也源自基礎研究;至於生物科技,也是來自政府資助的生醫研究進展。

咸認減稅能大幅增加儲蓄金額,讓人更努力工作。這個迷思已證明與相關事實不符。雷根政府曾大幅減稅,但是儲蓄金額未見增加,人們也沒有更努力工作;事實上,生產力幾乎沒有什麼成長。而柯林頓政府調高富裕階層的稅率,也沒有危及經濟發展。

迷思5:外資入境一定好?

在海外,美國宣揚某種形式的資本主義,這種資本主義的基礎在於,國家扮演的角色必須愈小愈好;但是美國自己卻抗拒這種資本主義。在美國本土運作良好的機構,美國並未鼓勵他國政府採行,例如身兼穩定物價、提升就業並促進經濟成長等職責的美國聯準會。美國敦促其他國實行的是市場基本教義派的資本主義。

美國財政部在國際經濟政策位居核心地位,難怪資金的自由流動成為重點議題。資金得以自由流動,華爾街因此得到眾多全新商機;但是,發展中國家卻得不到任何好處,還身陷高度危機。當資金流入一國,經濟成長會稍稍提升,然而資金流出時,或是需調高利率防止資金外流時,其中所造成的破壞,程度遠超過資金流入的助益。長期經濟成長最為快速的國家,即使是那些吸引最多外來直接投資的國家,正是干預資金流動以求穩定的國家。

迷思6:美式主義 全球通用?

美國人向來對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深具信心,而美國的成就,以及共產主義的垮台,更重新強化這分信心,並將這份信心推升至新高。資本主義一直就有不同的面貌;美國的資本主義與日本、歐洲的資本主義並不相同。而美國的成就,高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更加深了一種信念,那就是:美國體系不僅適用於美國,也適用於所有國家。美國相信自己已經找到全球經濟弊病的解藥,而將美國版市場經濟推行至其他國家。

美國的經濟體系有極大的優點,但它並不是唯一運作良好的體系;其他經濟體系在其他國家可能運作得更好。以瑞典為例,他們並未全面放棄傳統的福利制度,只是做了一些修改;瑞典的這套福利制度不但降低了赤貧人口(反觀美國,赤貧的情況仍然相當普遍),也能鼓勵拓展新經濟必要的冒險精神。要論生活水準改善幅度,或論新科技普及速度,瑞典的表現都與美國相當。但是,因應上一波全球景氣衰退時,瑞典其實處理得比美國還要好。

有些國家認為,自己的經濟體系比較好,至少對他們自己比較好。這些國家的所得可能較低,但卻有較多的工作保障與健康保障;他們也享有較長的假期,因為生活壓力較低,也較長壽。這些國家,財富不均的情況較輕微,貧窮人口較少,犯罪率較低,長期監禁的人口比例也較低。有選擇,也就有取捨。

史迪格里茲簡介

以資訊不對稱市場的研究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2001年)的史迪格里茲,1993年至1997年間先後擔任美國柯林頓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的委員及主席;1997年至2000年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及資深副總裁。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

身為美國政府官員,他挺身批判美國政策的勇氣令人敬佩,展現出頂尖經濟學者犀利的思辨能力、知識分子經世治國的熱情,以及對社會均等正義的人道關懷。

書名:《狂飆的十年—一個繁華盛世的興衰啟示錄》

(The Roaring Nineties)

作者: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

譯者:齊思賢、張元馨

天下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12日

定價:420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