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臺灣第二大城市,「臺中如此繁榮,還需要地方創生嗎?」
其實,縣市合併後的臺中,幅員遼闊綿延山、海、屯、都,管轄面積全臺第六,地理面積差異懸殊,如中區與和平區,光面積比例就差1,000倍以上,更遑論因資源差異的發展差距,也讓臺中在地方創生優先推動的134處鄉鎮區中涵蓋六區。因此,對於臺中市政府而言,如何改善城鄉落差,讓這些有潛力,但資源不足的地方找到合適的創生方案是當務之急,怎麼做?臺中有自己的步調。
來自霧峰的益全香米化身甘醇清酒,獲獎連連的地酒,帶動在地一級生產、二級加工與三級服務的觀光經濟,探索背後,是臺中市政府跨局處資源的投入與陪伴,以及地方團隊努力,公私協力互相擾動的成效。
打造專管平台,系統性爬梳地方創生的足跡與脈絡
地方創生要成功,不能只靠人、地之間情感的黏著,而需要靠理性的情況分析與資源投入才會長久,尤其「資源不是多就好,而是要適合。」劉主委進一步補充「過去臺中推動地方創生比較像是『單打獨鬥』,由區公所或市府自行推動,為了集結力量,在2020年成立地方創生專案管理平台,導入民間團隊的扎根,挖掘各地『創生』的可能性」。
有著更多的期待,市長盧秀燕對於地方創生也有自己的節奏,「因為地方創生不能急,所以我們需要像媽媽一樣的耐心陪伴,透過專管平台橫向整合產官學研社,不僅有助於爬梳潛力區,更能投對資源。」求準比快更重要。
像是剛獲得國發會工作會議審核通過,同意補助2千7百多萬元經費的石岡區地方創生計畫,便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萬事皆備,才有能力接住東風。於此同時,臺中的地方創生也不只石岡,還有許多區域的創生種子正在萌芽中,透過市府及專管平台陪伴他們成長,提供關鍵養分,成為振興城鄉的力量。
給魚還是給釣竿?陪伴地方自力「更」生才是活棋
石岡,曾以其著名的水壩聞名,經爬梳地方紋理後,發現清晨與傍晚的風流穩定,有利發展熱氣球觀光,在市府與團隊多次的摸索與籌備,現已成為臺灣西部的熱氣球嘉年華熱點,交通地利加乘下,今年吸引超過20萬民眾參與,在清晨摸黑排隊,成為石岡的新風景。不只熱氣球,石岡更有香菇、東豐自行車綠廊、客家文化所形成的旅遊廊道,也讓民眾自然的親近,並深入了解這座低調的小山城。
除了山城,臺中的海線也有許多創生潛力點,例如大肚區有著臺中市現存唯一的書院-磺溪書院,昔日是大肚地區的文教中心,現在則為市定古蹟,吸引許多遊客到訪的文化景點;另外像是梧棲區的老街振興及老屋活化,期待透過改變,帶動地方觀光發展;大甲區的在地農業產品行銷及廟宇文化探索…等,都是希望能在文化保存、農業經濟這樣看似不相干的發展元素中,透過土地而相連的故事線中找到交集。協助地方梳理脈絡,走出適合在地自力「更」生的道路,發展才能長久及永續。
擴大規模才有戰略性!透過桶箍找出擴大影響力的夥伴
實驗經濟學大師約翰.李斯特在規模化效應一書中點出「好構想需要規模化,才能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但如何擴大規模?
在今年協助市府,以「挖掘」創生潛力為目標的台灣觀光地方創生協會執行總監盧鈺婷在臺中田野調查這半年,也有一套觀察,「臺中是大都會地區,城鄉間的邊界並不明顯,使得凝聚共識較具挑戰性。」
例如許多業者、團隊都有投入地方創生的意願,但因彼此連結不深,雖然偶有點對點的合作,卻無法串聯成線或面的整合,但透過團隊訪查進而成為溝通的橋梁,未來結合專管平台上產官學研的橫向資源,將有助於創生計畫的制定,也能更有規模化的行動。
長期投入地方創生並在今年擔任專管平台的暨南大學助理教授梁鎧麟也回應:「農業與觀光旅遊的數位產銷模式與產業鏈結,是未來區域產業升級或轉型的重要趨勢。」當產業體質與發展策略健全,將成為很好的發展優勢,如同石岡在產業上,以成為蔬果轉運中心、觀光樞紐為目標,將規模擴大到包括東勢、新社、和平等山城地區,對於整個區域的發展更具戰略性。
從霧峰到石岡,還有未來可期的海線地區,臺中市政府就如同「桶箍手」,將目標一致的團隊夥伴拉在一起,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就是地方創生能深度活化地方的本意。
(臺中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