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政府公權力之式微,社會秩序之失控,早已使大家搖頭嘆氣。人人擔心地問:台灣的政治往那兒走?
「愛拚才會贏」成為真理
最近發生的兩件事,更加深了這種危機。其一是恢復開徵證券交易所得稅問題,投資人走上街頭「自力救濟」於外,「號子市委」質詢壓迫於內,政府就立即讓步了。其次是林園石化區補償的問題,以十二億七千萬元分配給汕尾居民,「人人有獎」,連脅迫占據工廠、脅迫停工的法律責任都不追究了。
政府也許覺得,這是解決問題不得已的方法,實際上這不僅沒有解決問題,恐怕還製造了更多的問題。
台灣股票市場的不合理現象,為全球獨一無二的奇觀。它早已不是投資活動,而是投機冒險行為。財政部長郭婉容決定恢復課徵交易所得稅,雖然不能釜底抽薪的疏導過多的游資,但無論如何是致力股市正常化的開始,何況「有所得,就抽稅」,乃賦稅公平應有之義,政府對這件事的軟化讓步,失去了其維護社會正義的應有立場,今後各種公共政策恐將更難貫徹執行。
林園事件賠償之豐厚,使當地居民喜出望外,認為「比簽中六合彩還爽」;而不追究法律責任更是寬大,證明「愛拚才會贏」是當前的真理。
受此先例的鼓舞,今後必將有更多非法暴力的「自力救濟」事件出現,造成進一步的社會失序,而公權力也徹底淪亡。這絕非危言聳聽,請看杯葛台電南部燃煤中心的民眾已經要「有為者,亦若是」了!
國民黨主持下的政府,聰明才智之士正多,富有政治經驗的人士正多,難道不知道這些事的嚴重性?不知道這樣做後患無窮?
刻意追求民意基礎
他們當然知道,但是他們不能不做,因為他們面臨一個現實的利害關係:選票。為了要選民的這一票,他們早已卑躬折節,犧牲原則地屈服了。
民國三十八年,國民黨在大陸失敗,退守台灣,誠如當時先總統蔣中正先生所說「去此一步,即無死所」。既然把台灣看成「復興基地」,當然要得到台灣居民的支持,討好民眾的心理,就此萌生。
不過遷台之初,國民黨在政治、社會上有絕對的控制力量,尚能排拒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做應該做的事。迨「反攻大陸」已成為事實上的不可能,國民黨所領導的政府即受到所謂「合法性」的挑戰;你們的選民在那裡?代表性在那裡?為了應付這項挑戰,國民黨乃刻意追求「民意基礎」,凡是選舉,不僅要當選,而且要獲得壓倒性勝利,以示得到人民充分的支持。這樣就需要大量的選票,於是就更不能不討選民的歡心了。
民主政治,木來就應該「民之所好者好之」,理論上說,討好選民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國家有一定的目標,政府有一定的任務,如果社會資源不能公平分配,公共秩序不能維持,法律正義不能伸張,就不可能有最大多數人的最大福利,討好不僅沒有用,可能更糟。
就拿台北市交通來說,世界各國的首善之區,沒有那個地方像台北市交通這麼亂、這麼壅塞的。改善之道,不外三點:一、限制車輛增加,二、買車之人要有自用停車場所,三、嚴格執行交通罰則。但是三者無一不構成對若干市民的不便,所以政府躊躇不前,任情況之日益敗壞。
國民黨的「選票情節」
再拿環保來說,核電、六輕等等都無處設廠,我們及子孫後代的生活環境當然重要,但是如果可避免污染,或把污染減低到不足以損害公眾健康的程度,是否可以設呢?歐美先進國家不也有這些工廠嗎?但是我們的民眾一反對,政府就立即不敢吭聲了。
國民黨不僅「怕」老百姓,尤其「怕」老百姓的「代理人」--民選公職人員。這些人參加選舉,國民黨若不提名,立即脫黨競選,一旦當選了,國民黨供手哈腰的把他們請回來,待之為上賓。這些人若進了議會,為了私人的利益,為了所代表的利益集團的利益,不僅不支持國民黨的政策,而且罵起國民黨來比反對黨還兇。國民黨也只能「顧全大局」,唾面自乾。
這些現象,都源於國民黨的「選票情結」。國民黨的這個把柄,大家看得清清楚楚,人人都會利用,君不見股票投資人的遊行示威行列中,最顯著、最動人的標語就是:「沒有股票,沒有選票!」大家都瞭解,證券交易所得稅免稅額能從三百萬元提高到一千萬元,交易稅率能從千分之三降到千分之一點五,就是這個標語的威力,因為明年又是「選舉年」了。
問題是:討好選民,就一定會有選票嗎?恐怕不見得!
錯失振衰起敝的機會
當年台北市長選舉,國民黨為了使高玉樹下台,使周百鍊上壘,什麼方法都用盡了,自然包括討好選民在內。那時台北市計程車剛流行,駕駛橫闖直衝,交通已漸紊亂,在選情緊急時,政府竟然宣布不取締違規計程車,以求得到計程車司機的選票支持,結果周百鍊仍然落選。可見候選人條件、政策目標,以及政黨在競選活動中受人尊敬的程度,遠比討好選民來得重要。
財政部長郭婉容這次宣布恢復課征證券交易所得稅,得到社會各界普遍的讚揚,認為久矣不見這種「政務官風範」。等到投資人一上街頭,「號子立委」一施壓力,國民黨立即就進行「政策協調」,屈服讓步了。政府在積弱之下,失去一個振衰起敝的機會,社會一片惋惜之聲。
證券投資人的數目據說有一百萬,但台灣還有一千八百萬人沒做這個行當,不抽少數人的稅,對多數人是不公平的。這一百萬人,涉及利益深,容易團結,所以聲音大;另一千八百萬人,涉及利益淺,不易糾合,聲音小,所以得不到國民黨的重視。但是「沈默的大多數」心裡有數,他們自會給國民黨公平的評價。在這件事情上,國民黨究竟是得到了選票,還是失去了選票,還有待觀察。
討好選民未必贏得選票
政府遷台之初,國民黨的「選票情結」尚不顯著,而且強人執政,指揮有力,雖與民主原則不盡相符,但行政有效率、顧忌少是其長處。台灣之有今天的成就,這應該是原因之一。現在政局丕變,國家要走上民主的道路了,民主政治的特徵是人民有一定的權利,政府有一定的權力,政府依法執行公務,以達成國家保護人民福祉的目標。
基於人民的權利,有些事政府是不能做的,基於政府的權力,有些事政府是必須做的,如果政府畏難苟安,犧牲原則,就得不到人民的尊敬和信任,國民黨可能求選票而失去選票。
以今天台灣的政治環境觀察,如果國民黨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民進黨則可能從在野黨變成執政黨。民進黨之所以能在國民黨的強大壓力下成長茁壯,因為有選民作後盾,所以才能合法的奮鬥;因此,民進黨的「選票情結」雖然沒有國民黨那麼牢不可破,實在也是五十與百步之差。
而民進黨又以反對國民黨起家,任何反對國民黨的人,任何反對國民黨的行動,不管對不對,都能得到民進黨的支持。所以很多反國民黨的場合,民進黨都要插上一腳,加以鼓勵利用。譬如股票投資人上街頭自力救濟,民進黨人即混雜其中。
這種情形,乃使「愛拚」的人更加有恃無恐,也使社會價值標準和公共秩序更為紊亂。民進黨如果不甘於永遠做為在野黨,那麼請捫心自問,當你們執政時,你們將以什麼樣的法理倫常經營這個國家?
其實,社會大眾也同樣在觀察和評鑑民進黨,他們和國民黨面臨同樣的問題:討好選民,未必就能得到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