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房價高漲,再加上新建案公設比動輒30~40%,讓民眾感覺實際坪數「愈買愈小」,連能使用的居住面積也縮水了。討論多年的實坪制近期再被提起,究竟公設比應該多少才合理?朝向實坪制的「虛坪改革」能彰顯居住正義?
日前,內政部長林右昌拋出「虛坪改革」「調降公設比」議題。台灣房市近幾年來,常有「實坪制」的討論出現,但由於改革牽動範圍廣,推動上也有諸多困難,因此只聞樓梯響,不見具體政策出爐。
停車位不給灌公設!虛坪改革來真的?
林右昌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內政部展開「虛坪改革」,也就是從公設比過高的問題著手,將改革停車位坪數、車道灌入「大公」的問題,並研擬合法限縮包括陽台、梯間、機電設備、逃生設施等免計容積項目的樓地板面積占比。
內政部表態從上述兩大面向檢討,在目前的規劃方案中,林右昌也指出,未來新建案的公設比有效降至25%至30%,但由於涉及修改包括《建築技術規則》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等相關法規,因此修法期程,仍待行政院何時能通過法案而定。
其實,多年以來,政府已在坪數登記上,進行若干改革,像是雨遮、屋簷在2018年以後不計坪、不計價。但是,離真正的實坪制仍有一大段路要走。
為什麼停車位讓公設比再攀高?
以此次內政部拋出的虛坪改革而言,想先解決的問題是停車位坪數可能被建商灌水的疑慮。但,為什麼光一個停車位,會是造成新建案虛坪的主因?
舉例來說,假設某個新建案的一個停車位實際坪數為12坪,若新建案總共有100個車位,停車位的總面積為1200坪。但是,新建案在銷售車位時,通常是以「每個」做為銷售單位,並非按照坪數計價,因此若建商將每個車位登記5坪時,相當於銷售出去的車位面積是500坪,其他700坪的面積則被列為「大公」。
這對於有購買車位的購屋民眾,形同買了停車位,卻又額外負擔購買含有車位面積的公設;對於沒買車位的民眾,未使用卻也跟著負擔其公設價格,因此無論有無購買車位,民眾都不願負擔這類公設費用,同時也加深建商的灌水疑慮。
另外,包括梯間、機電設備、安全梯、管理委員會使用空間等,雖然列為容積免計項目,且免計容積合計不得超過該層樓地板面積的15%。由於這些公設並不會占用建物的容積額度,建商通常會想辦法「蓋好蓋滿」、把15%的額度用滿。因此,許多免計容積的空間被改裝為健身房、娛樂室等公共設施,並做為建案的賣點。
如此一來,又讓建案的公設比進一步膨脹,壓縮民眾的實際使用面積,也加重了房貸負擔。
「虛坪改革」衝高每坪單價?如何降低衝擊成重點
內政部拋出虛坪改革議題後,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表示,因為房價高漲,民眾對於公設比更為敏感,內政部針對如停車位公設坪數的登記問題進行改革,若是順利修法通過施行,可能面臨的問題會是每坪單價有感上升。
內政部期望將新建案公設比降到25至30%,但是,徐佳馨說,這像是一道近似先乘除後加減的數學題,雖然在「帳面上」公設比變少,但建商的必要建造成本還是存在,很可能反映在每坪單價上。
虛坪改革若要真正修法上路,在難以溯及既往的狀況下,舊有建物與新建案的登記坪數如何處理,如何分階段實施等事項,必須有相關配套來降低對市場及購屋民眾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