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遠見會員
免費瀏覽更多專題好文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章
特輯
訂閱
特色頻道
關於我們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服務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2:30;13:30~17:00
服務信箱:gvm@cwgv.com.tw
相關文章
讓民眾買得起房不是靠打房!胡偉良:「這關鍵問題」才是房價高漲主因
當前台灣房價居高不下,政府持續以「打炒房」為名祭出各種限制政策,從限貸、限購、限售,到強化囤房稅與建商信貸控管,似乎希望透過行政力道「壓低房價」,讓民眾能買得起房。然而,這種以為靠打壓需求就能讓價格下跌的思維,既不符合經濟原理,也與現實脫節,反而扭曲了市場,造成更大的長期結構問題。供給長期不足是當前
好不容易等到都更通過:當心合約不能「這樣簽」!1樓分的恐比樓上還少?
1樓的房子可能有商業效益,因此價值會較樓上高,但其土地持分與樓上相同,算出來的可建容積與樓上一樣,如果沒有考慮一樓的價差,換算出來的選屋價值就會與樓上住戶相同,但如果用同樣的選屋價值來選擇有價差的房屋,就會出現這種不合理的情況。(本文節錄自《一次看穿都更×合建契約陷阱》一書,作者:蔡志揚,時報出版,
央行「無差別打房」引發台灣「3大房市亂象」?胡偉良:政策應先考慮「這點」
台灣房市近年在高房價、高利率與政策干預下呈現分化發展。尤其自2024年起,央行陸續實施限貸成數調降、選擇性信用管制、貸款集中度限縮等措施,初衷為壓抑炒作、穩定金融秩序,然而這些「一體適用」的政策,未考慮北中南房市條件落差甚大,反而導致不同地區產生截然不同的混亂與副作用。本文將從三區房市特性出發,深入
台灣打房愈打愈漲?專家胡偉良為當前房價過高獻良策:4大分析、3大解方
台灣房市問題的本質是「供給短缺下的成本推動型通膨」,品嘉建設胡偉良主張的「擴大供給」路線是唯一解方。若未來3年能使「住宅使照量提升至每年15萬戶以上」+營建成本年增率壓至<3%」,預期房價漲幅可收斂至通膨+1~2%,實現軟著陸。反之若持續以政策壓抑價格,只會加劇供需失衡,醞釀更大漲勢。打房政策無法解
房市急凍、建商讓利,「大跌價時代」來了?顏炳立:一點機會都沒有
今年上半年全台買賣移轉棟數年減逾1/4,創近8年新低,6月單月更驟跌近37%。市場信心低迷,就連一向強勢的「推案王」寶佳機構也傳出旗下新案大幅降價,引發民眾關注:房價是否將進入下修循環?此時,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卻斷言,房價要大跌,「一點機會也沒有!」他也強調,建商頂多吐回過往暴利,市場依舊是買
胡偉良觀點:從新加坡居住正義,看台灣、韓國打房失敗的「3大共同原因」
台灣和韓國多年的打房措施,多見雷同之處,但皆未見成效,都是在壓抑需求,而少從增加供給上著手,相較之下,新加坡的制度更能真正的照顧到民衆的居住需求。以下是針對台灣、韓國、新加坡三國住宅政策的制度性比較、成效評估與建議分析,從根本邏輯、執行效果、民眾感受與長期社會影響進行深入探討。一、三國住宅政策主軸比
關稅壁壘+地緣政治,台灣房市會崩盤嗎?
編按:在川普掀起的關稅戰、貿易戰,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加劇下,台灣房市是否面臨崩盤,引發關注。2025年第二季起,營建業者信心轉為悲觀,顯示不容樂觀。面對多重利空,供需兩端雙雙降溫,房價與交易量均呈現壓力。2025年3~6月,台經院的「營建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從先前的「信心回升」象限,落入「看法悲觀」的
台北市房價貴桑桑,「這種物件」卻成搶手貨?胡偉良:5面向揭密市場結構
根據房仲業者彙整2024年台北市實價登錄的住宅交易資料顯示,台北市屋齡超過30年的住宅交易占比高達54.7%。也就是說,每成交2件住宅,就有1件是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這樣的數據,清楚揭示出台北市房市結構「老化」現象日益嚴重,並對市場供需、購屋趨勢及未來都市發展,帶來深遠影響。進一步觀察台北市12個
再多限貸限購都是杯水車薪?胡偉良:房價愈打愈漲,背後「2大結構問題」
台灣的房價問題,已不是一天兩天的現象。然而,近年來政府屢屢「打房」,從限貸、實價登錄、重稅、禁轉約到預售屋管制,每一次聲勢浩大,每一次標榜居住正義,但結果卻總是令人失望:房價不跌,反而愈打愈漲。這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制度錯置與政策方向失衡所造成的結果。最關鍵的是,政府始終只治標不治本,只壓抑需求,卻不
房市怪象!「預售漲、中古跌」房屋交易量緊縮,房價緩跌卻難落底?
台股飆漲與新青安貸款等利多刺激下,台灣房市去年迎來短暫榮景,完銷建案遍地開花;然而,一年過後,熱潮驟冷。根據統計,六都加新竹地區今年上半年完銷案數僅約303筆,較去年同期減少逾五成,尤其台中市最明顯,完銷數從171筆暴跌至37筆。只不過,買氣急凍,高房價卻堅挺不墜,購屋負擔沉重,使得自住買方裹足不前
加好友掌握趨勢
關注FB熱門議題
請登入會員
此為會員限定功能立即登入
今天準備好明天的競爭力!精選國際、產經時事,快速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