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央行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措施後,房價真的漲不太動了,甚至開始向下修正,剛出爐的「2025年第二季政大永慶即時房價指數」顯示全台與七大都會區全面下跌,台南、台中跌幅都超過2%。這是否意味著「長期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即將破滅?
根據「政大永慶即時房價指數」的調查指出,第二季全台平均下跌1.6%,其中,台南跌幅2.7%居冠,依序是台中(-2.3%)、新北(-2.0%)、新竹縣市(-1.3%)、桃園(-1.0%)、高雄(-0.9%)、台北市(-0.5%)。
如果納入今年第一季的表現,台北(-0.2%)與台中(-0.9%)已連續兩季都負成長(見圖),房市確實有降溫、微跌跡象。這是否給了自住客一線希望,可以撿到更便宜的房子?等到自己的房價甜蜜點呢?
馨傳不動產執行長何世昌分析,台灣房市共有六波的修正,都是漲多跌少,尤其將時間拉長來看,台灣的平均房價確實呈現上升趨勢,即便買在相對高點,只要熬過不景氣,最終資產都會增加,導致民眾普遍存有「房子可保值增值」的觀念。
根據實價登錄資訊網站《樂居》的調查顯示,統計近10年的賣房族,轉手獲利的筆數達到30.7萬筆,賠錢的約4.3萬筆。《樂居》創辦人李奕農指出,賠售率約為12.29%。
從房地產的「八二法則」來看,「手中有房的人,不管什麼原因出售,科學數據顯示有八成以上的機會是賺錢的,」何世昌說。
住商機構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加以說明,台灣的投資客、自住客很難一刀切乾淨,現在已沒有短進短出的投機客,很多自住客也將房子當成投資工具,雖為自住也希望能賺取資本利得,「尤其過去幾年的貸款成數高,利率又低,房子成為高槓桿的金融商品之一,讓房市更為熱絡,連自住客也會想買兩間房,先為孩子準備,同時也有投資獲利的想法。」
這一波房價的下修空間還有多大?
只是近半年來,房價指數表現不盡理想,成交量也屢探新低!根據《591實價登錄》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七都成交量僅1.2萬件,為實價登錄實施以來的新低紀錄,交易量與去年同期相比衰退超過六成,七都的成交量也創下有史以來同期最低紀錄。
房市低迷對有意購屋者自然是好消息。根據房仲業的第一線觀察,多數賣方價格雖掛得高高的,但議價空間不小,例如台北市大概是13%、新北市約11.5%、台南在11%左右。但人性頗為微妙,通常都追漲不追跌,導致成交量快速萎縮。
為何這一波房價會下修?跌幅空間還有多大?徐佳馨認為,2023年8月的「新青安政策」是重要轉折點,政策旨在幫助青年首購族減輕購屋貸款負擔,由於條件優惠,提前催出有意買房者,許多首購族與民眾出現「現在不買,以後更買不起」的心理,市場瀰漫著恐慌式購屋情緒,甚至出現「快速成交、加價搶房」的瘋魔現象。
央行看到房價不理性上漲,擔心引發金融危機,緊急推出第七波信用管制措施,當政府開始收緊銀根時,後遺症自然浮現。
吉家網房市趨勢專家李同榮進一步指出,房地產沒有永遠都在漲的道理,景氣循環很正常,最好不要有人為干預,去年第三季「新青安」效應開始遞減,因房價過高,房子的面積也愈縮愈小,缺乏推升力道下,技術循環自然面臨修正壓力,去年第三季全台交易量就開始萎靡不振,第四季房價正式反轉向下。
央行卻在去年9月20日宣布實施第七波信用管制措施,被視為近年最嚴格的「打炒房」政策。這一波主要針對個人與法人購屋貸款條件收緊、寬限期取消,以及降低房屋貸款成數。「央行踢出這臨門一腳,扭曲既有的市場機制,讓房地產的經營陷入困境。」李同榮說。
資金斷鏈、貸款不易,換屋市埸自然被壓制
何世昌分析第七波信用管制發揮功能的背後原因。他指出,一般人都將焦點放在《銀行法》第72條之2的規定: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總額,不得超過放款時所收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的30%。俗稱銀行不動產的放款天條。
然而金管會的數據顯示,2024年12月底,不動產放款平均比率已下降至26.44%,為近7個月來的新低。如以存款餘額59兆至60兆元來換算,26.44%到30%之間,還有3%的房貸放款空間,至少有1.8兆的融資餘額,資金理應很充足。
原來央行不只看重30%的指標,更緊盯這兩大數據:「不動產放款總量管制」「不動產放款集中度」。何世昌說,現在的困境是,銀行做的比央行的要求還嚴格,幾乎無差別對待,不管首購族或新青安專案,都縮緊銀根,總放款成數萎縮至五至六成,自然影響買方意願。
購屋族無法借到足夠的錢,就難以買房,甚至還得斷尾求生!例如有人在三年前買總價1000萬元的預售屋,三年內付了200萬自備款,交屋時得跟銀行借貸800萬元才能交屋,但信用管制後,根本貸不到八成,找不到錢就只能降價求售。
「當銀行拿走金融槓桿工具後,就像手機關掉美顏濾鏡一樣,原形畢露,買方貸不到錢,導致交易量下滑,價格自然也受到壓抑。」徐佳馨比喻說。
李同榮也指出,當資金斷鏈時,貸款更為不易,換屋市埸自然被壓制,進而讓交易急凍;加上市場信心下滑,首購族普遍觀望;建商與賣方都承受調降壓力,導致房市陷入一灘死水。
由於政府緊縮資金,李同榮歎氣說,這讓房仲業雪上加霜,變成房仲「慘」業,今年上半年房市交易量急縮26.7%,下半年若交易量不回升,就會進入倒店潮。
危機入市,等景氣循環回來時有機會成為贏家
永慶房產集團研展中心總監郭翰則表示,從去年下半年起,受到房貸緊縮與第七波信用管制影響,房市熱度明顯降溫。今年上半年,在房市政策續行及美國關稅政策下,房市交易仍未見顯著起色;尤其在銀行審核標準嚴格下,購屋族面臨更大的資金壓力,交易難度明顯提升,下半年房市難樂觀期待。
綜合專家意見,這波的修正主要與政策有關,何時能回溫,關鍵仍在央行。「一旦信用管制措施鬆綁,房市還是有機會恢復正常。」徐佳馨進一步說,只是不太可能再回到過去的瘋魔狀態,房價也不再是鐵板一塊;但也不至於大跌,根據過去經驗顯示,不管是亞洲金融風暴、SARS、金融海嘯,房價降幅就在10〜15%之間。
政策何時能鬆綁?央行總裁楊金龍被追問「是否可能推出第八波信用管制?」時表示「不會啦!」他說,除非下滑的總量管制突然上揚,或房價和其他指標突然走升,若是一直這樣持續下去,「再推第八波也不好」;至於不動產放款集中度要降到多少才算合理、何時可以放寬管制?他也回應說,現在「Judge」(判斷)還太早,後續須持續審慎觀察,會做通盤考量。
由於政策不明朗,房市遇冷,加上美國關稅戰、產業前景未明等因素,買方也不太敢進場。但相比去年上半年的房價高峰,何世昌認為,這反而是自住客的進場時機。主因是台灣資金過於充沛,只要不要有短期獲利的想法,提高自備款成數(目前房貸成數較低),趁房價仍明顯鬆動時,選定有捷運、高鐵、台積宅等題材的標的物,等下一波景氣循環回來時,很有機會成為贏家。
如果將時間軸拉長到60年來看,房價相對易漲難跌,某種程度也可以說「只漲不跌」,除非發生不可控的重大事件(如SARS),何世昌認為,尤其台灣的科技業仍持續蓬勃發展,「長期平均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不太容易會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