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台灣要擺脫行人地獄惡名,先看世界無車日怎麼做

邱祐慶
user

邱祐慶

2023-09-21

瀏覽數 4,700+

比利時舉辦無車日活動,提倡以步行、騎單車和公共運輸等綠色交通來取代汽車,讓生活更有品質。wikimedia commons by European Commission
比利時舉辦無車日活動,提倡以步行、騎單車和公共運輸等綠色交通來取代汽車,讓生活更有品質。wikimedia commons by European Commission
00:00
00:00

自從《CNN》分析台灣的交通是「行人地獄」後,從政府到民間愈來愈重視交通議題,甚至引發一個關鍵提問: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車嗎?在9月22日「世界無車日」(World Car-free Day)這天,《遠見》帶您了解背後故事,以及各國有哪些活動?

世界無車日是怎麼來的?

1950年代,汽車是城市的一大問題,除了噪音和空氣汙染,也造成交通意外,甚至是死亡陰影。

為此,荷蘭和比利時在1956和1957年,分別施行「無車週日」(car-free Sunday)。

1990年代,一些歐洲城市開始舉辦各種無車活動,比如非營利組織環保運輸協會,就在曾在英國巴斯封街舉辦「綠色運輸週」,廣邀行人在馬路上開派對。

2000年,歐盟將「無車日」納入環保政策,並決議在每年9月22日舉行,也廣邀全世界各大城市一同響應。

在無車日,人們提倡以步行、騎單車和公共運輸等綠色交通來取代汽車,讓生活更有品質。

德國柏林在無車日的活動上,呼籲重視行人的交通。wikimedia commons by Leonhard Lenz

德國柏林在無車日的活動上,呼籲重視行人的交通。wikimedia commons by Leonhard Lenz

「我想呼吸新鮮空氣!」

許多舉辦無車日的城市,也會參與#BreatheLife的活動,這個由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環境署領導的活動,支持人人都有呼吸新鮮空氣的權利,並促進乾淨能源的使用,以及幫城市制定減少空氣汙染的政策或計畫,目前全球有超過8000萬人響應這項活動。

跟無車日一樣,#BreatheLife運動強調人們隨手可做的事,包括停止燃燒垃圾、多走路和騎單車,來改善空氣品質。

聯合國環境署空氣品質部門主任強(Rob de Jong)說:「大多數城市都圍繞著汽車而設計,現在正是改變現狀,發展以人本交通為主的時候了!」

穿上華服騎單車

為響應世界無車日,全球各個城市也舉辦各種活動。

《CBC》報導,加拿大安大略省倫敦的女性,會穿上華麗的服裝,並裝飾她們的單車,在市區內騎乘4公里,活動開放所有人參加。

其中一名活動籌備者墨菲(Colleen Murphy)指出:「這項活動可讓民眾認識我們生長的環境,表明我們應以安全的方式在城市中騎乘。」

市民辛克萊(Trisha Sinclair)建議,倫敦需要更多安全的自行車道,但在騎乘的同時,也要穿戴安全的裝備,確保自己也確保他人的安全。

這項單車活動最早起源於2013年的土耳其,主要就是希望喚起人們對世界無車日的認識。

從土耳其移民來倫敦的市民塔斯基蘭(Funda Taskiran)指出,單車活動已擴展到全球160多個城市,「我們希望向人們展示,你可以穿著華麗的服裝,同時又能安全地騎單車。」

加快永續轉型的關鍵契機:COP28全解析論壇,熱烈報名中

實現零死亡願景!挪威怎麼辦到的?

「我們的主要目標是將街道還給人民,」挪威首都奧斯陸的副市長馬庫森(Hanna Marcussen)在2019年時,向《BBC》解釋政府對當地街道做了哪些具體改變措施。

零死亡的願景,是奧斯陸減少碳足跡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質的共同解方,實現目標的共同答案,就是讓市中心「無車」,因此政府在市中心劃設無車區,禁止車輛通行,還拆除近760個停車位,改為設置自行車道和公園。

2019年,奧斯陸達成一項里程碑:市中心的行人和單車騎士死亡人數為「零」,只有一名男子死於汽車交通事故,向全世界展示何謂「人本交通」。

2020年爆發COVID-19疫情,影響挪威人民的通勤行為,調查顯示,五分之一的民眾不再搭乘大眾運輸上下班,15%的民眾計畫在疫情結束後,永久改變旅行習慣。

不過,與其他國家在疫情期間開車比例增加的情況不同,超過一半的挪威人表示,他們打算藉由步行和騎單車來通勤,這個比例比疫情前更高。

挪威首都奧斯陸在2019年達成一項里程碑:市中心的行人和單車騎士死亡人數為「零」。取自Oslo kommune臉書

挪威首都奧斯陸在2019年達成一項里程碑:市中心的行人和單車騎士死亡人數為「零」。取自Oslo kommune臉書

大刀闊斧改革,巴黎想當「無車城」

「城市的創造力不需依賴汽車,那已是20世紀的過時思惟,我們活在21世紀!」巴黎市長伊達戈3月接受《金融時報》時提到。

除了像奧斯陸一樣,移除上萬個停車位和規劃無車區,巴黎也計畫在2024年奧運前,將香榭麗舍大道等市區空間轉化成市區花園,將城市綠化率由9%提高到50%。

伊達戈也宣布,2030年前達成「無車化」的目標,同時禁售燃油車,車輛全面電動化。

此外,「15分鐘城市」也是巴黎無車城的重要核心理念之一,這個概念是市民在住處15分鐘步行或騎單車可及範圍內,擁有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場所。

「下了車,大家都是行人」

回到台灣,交通戰爭才正要開打。

關心行人路權的「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指出,改善交通應從「3E」著手,分別是交通教育(Education)、交通工程(Engineering)及交通執法(Enforcement),才能全面改善交通問題,促進行人安全與福祉。

他們希望政府承諾在2030年,可讓道路行人死傷人數減半,並在2040年達到行人零死亡的目標。

世界無車日提醒我們減少汽車的使用,透過對環境友善的綠色交通來參與活動,進而共同創造更乾淨、更健康、更有活力的城市環境。

延伸閱讀

新北交通 - 人本、智慧、共享、綠能
數位專題

新北交通 - 人本、智慧、共享、綠能

都市進步如同一場永不停息的馬拉松,每一次的交通建設都是對生活更美好的期待。城市的交通運輸網猶如身體的血管動脈,新北市的交通路網就是串起大台北最重要的動脈。 未來,新北市將邁向「4通8達」的交通願景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