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們都看過這樣的成功人士,對任何和自己眼界不同的觀點都予以排斥,即使傑出、認真、盡責,也擁有世俗所讚揚欽羨的成就,但近身觀察,卻看不出此人因為擁有比別人更多的資源,而過得比較幸福或滿足。對於這一點,我們都能理解,功成名就的背後,總要承擔比一般人更多的責任。一方面能力強,一方面壓力大;為了堅持某些僵固的信念,不得不咬緊牙根,把自己的心反鎖在某個受苦的角落。(本文節錄自《轉念的力量》一書,作者:賴佩霞,以下為摘文。)
「身心靈」長期以來被視為一種「玄學」,有些人把它歸納為沒有科學根據、抽象、不具體,甚至故弄玄虛、怪力亂神,因此刻意保持距離。
對於那些重視邏輯與實證,以理性思考見長,習慣透過理性思維與行動,靠著努力與天賦,在專業領域表現優異、得到聲名與成就的傑出人士來說,「身心靈」根本是一種不切實際、不夠務實的追尋。這樣特質的人,我身邊還真有幾位。
也許因為我先學了心理學、超個人心理學,再接觸心靈成長,所以毫不懷疑身心靈探索具有科學根據。1996年,我第一次到印度普納(Pune)中心,當時離租屋不遠的地方,就住著不只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科學家。
果然,日後看到一篇篇與身心靈健康相關的研究,如雨後春筍在各家科學期刊發表,有心理學家、物理學家、腦神經醫學家等,不可否認,有一股向內探索的潮流正在興起。
事實上,許多大家眼中的傑出人士,對身心靈發展早就存有高度好奇,也抱持開放的態度。早期最受矚目的代表人物「披頭四」主唱約翰.藍儂(John Lennon)就是其一,經過了半個世紀的孕育,如今擴散到了醫學界、科學界、企業界。
近年更是風起雲湧,愈來愈多人對於個人心靈成長方面的知識求知若渴,相較於以往,現代人對自己的身心狀態多了一些好奇。
2020年初,一篇哈佛大學校內發布的文章提到,為了鼓舞士氣以及紓解員工的壓力,許多跨國企業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在內部推廣身心靈教育,像蘋果、谷歌、耐吉、時代華納、麥肯錫公司、德意志銀行、寶僑、HBO、普倫帝斯霍爾出版社(Prentice Hall)、通用磨坊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身心靈發展並不是信口開河的抽象玄學,而有其嚴謹的系統與邏輯。
人有兩種心態: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
身兼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及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的卡蘿.杜維克博士(Dr. Carol Dweck)經過長年研究,發現人有兩種心態,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又稱「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也就是對未知充滿好奇,把挑戰視為學習的機會。
而相對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又稱「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僵化、缺乏創意、害怕失敗的心態。
相信我們都看過這樣的成功人士,對任何和自己眼界不同的觀點都予以排斥(通常簡稱為「固執」),即使傑出、認真、盡責,也擁有世俗所讚揚欽羨的成就,但近身觀察,卻看不出此人因為擁有比別人更多的資源,而過得比較幸福或滿足。對於這一點,我們都能理解,功成名就的背後,總要承擔比一般人更多的責任。
一方面能力強,一方面壓力大;為了堅持某些僵固的信念,不得不咬緊牙根,把自己的心反鎖在某個受苦的角落。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我身邊的這些朋友,一個個都非常善良,只因為沒有適當的機緣或好勝心太強,無法說服自己靜下心來嘗試一些可以擺脫困境、活得自在喜悅的工具。
雖然我懂得許多可以讓人生更輕鬆豁達的方法與知識,但除了心疼與不捨,我也不便多說什麼,畢竟,關於身心靈成長這件事,都是各人的選擇。
遺憾的是,對大多數人來說,總要等到某天身體出狀況,或遇到痛徹心扉的難題,才會想要徹底改變,而我能做的,也只是在一旁耐心等待對方向我示意,只有當他們願意敞開心胸,我才有機會和他們分享。
其實,我心裡常常暗想:「要有多痛,人才會想要改變?」
人的感覺、思想和記憶相當複雜,然而,人的行為卻相對具體。通常我們都是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去揣測他的思維。別說是對別人,就算對自己,我們常常也搞不清楚自己情緒的陰晴圓缺,只有發現自己已經偏離夢想軌道時,才會想進一步探究。
轉念功課5大步驟
■ 轉念功課 Step 1──「真的嗎?這是真的嗎?」
為大腦按下暫停鍵,不再任由情緒膨脹。
幫助自己跳出慣性思考模式,這是轉念功課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 轉念功課Step 2──「我能確定這是真的嗎?」
重新定錨,釐清真相。
在「念頭」和「事實」之間騰出一些空間,保留給「成長」的可能性。
■ 轉念功課Step 3──「有這個念頭時,我如何反應?」
這個提問價值非凡,它讓我們看清楚,不悅的念頭影響我們的抉擇判斷,也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 轉念功課Step 4──「沒有這個念頭時,我是怎樣的人?」
把停滯的能量解開,回歸輕鬆自在的狀態。
靠著一點一點的探索和移動,駕馭自己的心智成長。
■ 轉念功課Step 5──「反轉,並找出3個實例」
將思緒集中在對自己有意義的地方,帶來新的領悟與自由。
把批判和對抗的心力反轉回自己可以掌控的事物上,開啟轉變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