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陸續公布最新的半年報,其中,新光人壽、三商美邦人壽及宏泰人壽,在上半年的資本適足率(RBC)卻低於200%,踩到金管會的監理紅線。究竟RBC是什麼?保戶或投資人該緊張嗎?
金管會對於保險業者的監理,主要是兩大關鍵數字:資本適足率(RBC)及淨值比,以此衡量保險公司對抗風險的能力。根據最新公布的壽險公司半年報,三商美邦人壽資本適足率為140.23%、宏泰人壽145.82%、新光人壽184.38%,3家業者低於法定的200%。
另外,三商美邦淨值比則為2.84%、宏泰人壽2.42%,雖然較去年底的2.19%、 1.13%有所回升,但仍低於法定的3%以下,且已連續3期未達標準。
為何3壽險業者「資本不足」?
半年報數字出爐,也讓部分壽險業者再次繃緊神經。因為,根據《保險法》規定,保險業資本適足率需達200%,且近兩期淨值比,必須有一期達3%,若是未達標準,則稱為「資本不足」,需提出增資等改善計畫,以讓兩項指標達到法定標準,否則主管機關有權處分、監管。
也就是,若資本適足率為200%,表示該業者每持有一塊錢的風險資產,就會準備2塊錢來因應可能的風險。這樣的情況下,自有資本愈龐大的壽險公司就愈有本錢衝高適足率;反之,愈小規模的壽險公司,常需靠不斷現金增資或尋找策略投資人等方式,來墊高自有資本。
從金管會保險業者資本等級劃分觀察,目前新光人壽雖低於200%,但仍高於150%,屬於「資本不足」;但是,三商美邦人壽、宏泰人壽皆因資本適足率低於150%,屬於「資本顯著不足」。而若低於50%,會是「資本嚴重不足」,表現最差的等級。
資本不足何解?業者:賣不動產、引進策略投資人
對於3家業者資本不足的狀況,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表示,以三商美邦人壽來說,在去年也因資本不足的狀況,提出財務改善計畫,內容包括現金增資、處分不動產及引進策略投資人等。
截至今年第一季,三商壽已完成現增25.25億元,不過,今年上半年兩項監理指標仍未達標準,因此8月的董事會中,也通過再次辦理現金增資5億元。三商壽對此也強調,目前已委託仲介出售旗下的不動產,也持續計畫以私募方式引進策略投資人,來強化資本現況。
宏泰人壽為了改善資本狀況,同樣也規畫處分不動產來進行增資,雖然今年6月公開標售淡水新市段土地,但最後以流標收場。在8月的董事會中,再次決議委託外部機構進行公開標售,不過,由於需要時間進行處分,保險局也要求宏泰人壽提出備案因應。
至於新光人壽資本不足的狀況,新光金控發言人林宜靜則在日前的新光金法說會上表示,7月份新壽獲利有所增長;再加上將發行130億元的次順位債,預期未來的資本適足率將逐步回升。
保戶該擔心嗎?黃天牧掛保證「不會倒」
部分壽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淨值比不足,由於其指標反映保險公司的清償能力,因此保戶是否應該擔心保險公司的財務不佳,近而影響自己權益?
查閱台灣過去數十年來的保險史,1971年時,國光人壽成為台灣第一家破產的壽險公司。
從2009年起,金管會委託保險安定基金陸續接管財務不佳的國華、國寶、幸福及朝陽等壽險公司,後來經過標售由全球人壽、國泰人壽、南山人壽等業者接手、合併,對於原保戶的權益並無受到影響。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在今年5月時,也曾在立法院財委會上提到,保險公司不會有倒閉問題。而從資本適足率、淨值比兩項指標觀察,是以資產的「市價」做為計算基礎,因此容易受到國際市場的價格變動影響,無法完全反映壽險公司的財務體質,壽險公司對於保費收入也都有提存準備金與再保,因此保戶也無須過度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