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8/17(日)賴佩霞@基隆塔新書分享會

弘光科大培育護理人才,為高齡化社會提供照護解方

蘇芩慧
user

蘇芩慧

2023-08-10

瀏覽數 30,850+

(右起)弘光科大語聽系主任鄭湘君、護理學院院長陳淑齡、校長黃月桂、護理系主任雷若莉、物治系主任陳翰裕跨系整合資源為高齡化社會打造照護解方。
(右起)弘光科大語聽系主任鄭湘君、護理學院院長陳淑齡、校長黃月桂、護理系主任雷若莉、物治系主任陳翰裕跨系整合資源為高齡化社會打造照護解方。
00:00
00:00

走進醫院急診室,整個空間因塞滿病患與家屬顯得更加擁擠,等不到病房的患者只能繼續待在走道上,不過這並不只因醫院病床不足,更是因為護理師短缺而開不了床!尤其經過三年新冠疫情肆虐,護理師流失的現象更加嚴重。

事實上台灣正面臨兩大考驗,其一是少子化使台灣從2020年開始出現總人口負成長的「生不如死」趨勢;其二則是2026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20%,屆時醫護需求遠比現在更多!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培育更多護理照顧人才,一起為台灣健康打場勝仗?其實弘光科大早已積極備戰中。

提早布局高齡照護教學,畢業生從理論到實務多項專業兼具

以護理起家的弘光科大,多年前已看到未來台灣醫療的需求,他們深知高齡化社會若想打造全人健康必須多管齊下,不僅提早布局跨領域的教學策略,更進一步以「全人照護」為辦學最高目標,一步一步設立物理治療系、老人福利與長期照顧事業系、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等,更與時俱進將生物醫學工程系、資訊工程系分別轉型為醫療器材發展與應用系、智慧科技應用系,透過AI人工智慧與AR、VR、MR醫療技術結合的課程,學生從中體驗讓照護更精準!

弘光科大校長黃月桂更分享到,學校教學理念鼓勵跨領域學習、修習共同通識學分,在多元專業環境中打造出的全人照護人才,畢業後更能順利接軌實務,對醫護與長照服務帶來幫助。

「目前台灣每十位護理人員就有一位來自弘光科大;全國各醫院護理長,每七名就有一位是弘光校友!相信這是我們多年努力下的成果。」黃月桂充滿信心地表示,學校能從當初兩百多人到現在一萬兩千多人的規模,面對少子化招生依然持續成長實屬不易,因此弘光有信心在面對護理人員短缺及高齡化社會的浪潮,依然能打造出理論實務兼具、技術與抗壓力並進的優秀人才。

學生透過AI人工智慧與AR、VR、MR醫療技術結合課程,讓未來照護更精準。

學生透過AI人工智慧與AR、VR、MR醫療技術結合課程,讓未來照護更精準。

當高齡社會遇上「自立支援」 老年也可過得很精采

事實上,綜觀現行辦學策略及執行落實度,弘光的樂觀並非空穴來風。護理系主任雷若莉表示,弘光引進來自北歐與日本的「自立支援」照護概念,跨領域整合護理系、物理治療系、老人福利與長期照顧事業系、醫療器材發展與應用系等專業,在教學上特別強調「以人為本」與社會共好,當老師帶著學生跨出校園進入社區,不僅能讓學生與長輩更親近,降低未來就業後服務長者的心理門檻,提升挫折耐受力,更可以活化長者生活機能、減少失智失能的風險,可說是雙贏。

弘光科大物理治療系主任陳翰裕進一步指出,參與執行「自立支援」,同時跨領域整合規劃成立全國唯一「全人長照物理治療菁英培育基地」,一方面教導學生如何為長者「賦能」、促進銀髮族健康意識、恢復長輩生活功能、積極對應政府預防與延緩失能的政策;另一方面更帶領學生進入社區,關心長輩並帶領做各種活動,讓這些未來人才對於接軌護理與長照工作更加熟練,並透過不同專業的彼此幫補,間接改善長照第一線照護人力缺乏的現況。

而在護理與物理治療專業之外,長照工作更不能不提到老人家的「溝通力」。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主任鄭湘君接續分享到,語言與聽力在老人退化的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當老人聽不到就不想講、不溝通會加速退化。「只可惜目前醫療院所的語言治療師、聽力師嚴重不足,更別說是長照機構了。」因此弘光科大語聽系幫助學生獲得藍海專業,不僅未來能成為搶手人才,更能幫助長者活得精采。

校長黃月桂。

校長黃月桂。

取經北歐照護樣貌 預見台灣長照幸福未來

弘光科大護理學院院長陳淑齡語重心長地說,目前學校招生不僅學生趨之若鶩,更可看到許多中壯年人因家裡有長輩照護的需求,紛紛前來報名「學士後護理系」,足見高齡社會不是媒體名詞,而是真實出現在社會上、生活中的現況。「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在分析數據上流失的護理師,常常是平行轉移到長照體系中,這更顯出弘光以多元的跨領域教學為第一線照護人員賦能是非常重要的,無論你是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聽力師,或其他長照體系內的工作人員,甚至是一般老百姓,都可以為更多人帶來幫助。」

曾到丹麥參訪的黃月桂校長回想到,他們不僅善用智慧醫療,透過遠端監控系統掌握病人狀況,長者一出現問題即可先派行動醫療車、物理治療師前往協助,這一幕讓黃月桂有感可能是未來台灣可借鏡的方式,畢竟護理師有限,善用科技與不同專業團隊的相互借力合作,結合物理治療、護理、醫學工程、老人福利、語言聽力、運動休閒等專業領域,打造出專業又溫暖的「大長照團隊」,為高齡化社會帶來喘息和療癒。「臺灣老人過世前平均臥床時間是7 年,期許我們有一天能跟北歐國家的長輩一樣只有短短的7天!」黃月桂校長眼睛裡閃耀著盼望。

你可能也喜歡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數位專題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人類的「生存戰」已打響!不是不想生,而是求子困難?! 一旦超過35歲,似乎已經拉起第一道生子警報,尤其是走入晚育時代的亞洲國家,生殖醫學近年一躍成為救國解方,朝向「個人化」治療以解決每對不孕夫妻的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