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馬英九週二來到南京中山陵,向從小到大的偶像國父孫中山獻花表達敬意,他還興奮呼應當年國父臨終前「和平、奮鬥、救中國」遺言,跟著喊出「和平奮鬥、振興中華,」期盼當前的兩岸,一定要努力追求和平。但是,本次準備花圈,頭銜裡並未有「總統」字眼,露出意外端倪。
週二(28 日)上午9點半左右,馬英九與基金會人員、學生前往中山陵謁陵,向國父銅像獻花、行三鞠躬禮。馬英九在見到國父銅像時情緒激動、眼眶泛淚,接著在宣讀國父遺囑時還數度哽咽,而本次準備的花圈,頭銜為「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並非「中華民國前總統」。
悼詞部分,則由同行的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宣讀,當中提到了馬英九「九二共識」主張,全文為「偉哉國父,領導革命,青天白日,光耀神州,力抗列強,創建民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以民為本,恢復中華,和平奮鬥,無私忘我。兩岸人民,同屬中華,炎黃子孫,振興民族,共創未來,薪傳綿延。九二共識,和平基礎。蒼生為念,百姓謀福,共同發展,永繼無疆。」
陵前情緒激動,高唱國父紀念歌
接著,馬英九轉往中山陵書法室落款,寫下「和平奮鬥,振興中華」八字,呼應當年孫中山「和平、奮鬥、救中國」的遺言;落款日期處,寫下象徵民國曆時的「百十二」,與西元「二零二三」的字樣,是首位寫下民國紀年的訪賓。
接著馬英九又轉往陵墓室悼念,在媒體鏡頭外,他還引領大家高唱「國父紀念歌」。最後,馬英九也依照原計畫,在現場發表談話。
追念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
馬英九指出,國父孫中山先生畢生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創建民國,到今天已經112年了。回想當時的中國,滿清政府貪污腐敗,積弱不振、飽受列強侵略;從1842年(清道光22年)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以來,被迫跟50多國簽訂100多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回顧當時中國社會,馬英九坦言根本看不到希望,因為貧富懸殊,文盲處處、法治不彰、社會發展落後,人民無力反抗,國勢危如累卵。
有賴國父1894年在美國檀香山成立興中會,登高一呼,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建國理想,號召海內外志士仁人共襄大業,歷經革命先烈十次流血革命行動,終於在1911年推翻滿清,終結中國4000多年的君主專政,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馬英九讚揚國父對中國史無前例的偉大貢獻,就是改變中國的命運,讓中國走向富強康樂的開始。
呼籲兩岸追求和平,否則沒未來
話鋒一轉,他說當今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當年國父念茲在茲的多項建國主張,今天分別在台灣與大陸實現,這對於兩岸人民與後代子孫的生活與福祉,至關重要。
當年國父遺言中,要求國人要「和平、奮鬥、救中國」,98年後的今天,他提出「和平奮鬥、振興中華」的目標,深盼兩岸共同努力,追求和平、避免戰爭,致力振興中華,「這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我們一定要努力實現。」
隨後現場陸媒詢問馬英九此行的感受,馬英九坦言自己非常興奮,他指出,國父從小就是他的偶像,對中國貢獻無人能及,非常開心;對陸方的接待也非常滿意甚至超乎預期,看到大陸朋友非常熱情,這是一個好現象,這些好意回台會轉達給台灣人民。
此行馬英九也帶了30名學生,他希望青年學子能深入了解國父生平,另外也要了解兩岸關係,並認知到兩岸一定要走向和平奮鬥才能振興中華,最後重申今日「和平奮鬥,振興中華」的主張,強調兩岸一定要追求和平,否則雙方都沒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