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過成都的人,都理解成都和水的關係密切。
兩千兩百五十年前,李冰父子興建都江堰,不僅解決了年年水患,也引水灌溉整個成都平原,使蜀地成為天府之國。都江堰至今仍是世界公認偉大的水利工程。
成都不僅土地有水滋潤,天空也是水氣十足,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日子見不到陽光,因此有「蜀犬吠日」之說。
令人訝異的是,今年的「世界水日」,成都竟被列入中國大陸四百個缺水城市的行列中。這反應了:水資源絕不是無限的。
每年3月22日這一天,被訂為「世界水日」。今年的世界水日,聯合國提出了「生命之水,人人之水」的主題,發起「生命之水國際行動十年」,呼籲全球關切發展中國家與水資源相關連的安全、健康和經濟發展問題。
十一億人口沒有飲用水
難以想像的是,全世界現在仍有十一億人口沒有飲用水,二十六億人缺乏基本衛生設備。聯合國希望經由大家的努力,十年後,這些惡劣數字可以減掉一半。
水和空氣一樣,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寶物。我們體內三分之二是水;大腦的99%、骨骼的44%都是水。人和大地一樣,不能缺水,否則存活都成問題。
亞洲地區,缺水較嚴重的是印度。印度有些地方每星期只供應兩次水;有些地方每天只供水三十分鐘,即使首都新德里的富人區也不例外。據估計,在印度每三個人就有一個的生活會受缺水影響。
「全國都在喊渴」,是媒體對印度缺水情況的描繪。
先進的歐美國家當然較早意識水資源問題嚴苛。英國環保部門早就拉起節水警報。每逢週末和節慶日,總要事先提醒省水。英國中南部,到了夏季更嚴禁居民用水管或噴水器澆灑花草。
美國自來水廠協會今年3月22日起,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他們深信:「有安全可靠的飲用水,是一個富裕社會最重要的前提。」
蘇黎世大學去年曾對瑞士冰川做研究,發現過去十五年,有五分之一的冰川已經消融。這對滑雪勝地瑞士而言,茲事體大。技術人員正考慮要用特殊材料把冰川包起來,以防陽光照射,冰川再融。
台灣缺水的故事,每年都要上演一次。乾枯的水庫,總讓地方首長們提心弔膽。一怕影響市民生活;二怕耽誤企業工廠運作,尤其是高科技產業又牽動著全球的生產供應脈動。水的處理好壞,也是市政一項重要政績,著實輕忽不得。
「生命之水,人人之水」,今天不省水,明天就缺水;地球渴了,你我都會遭殃,又豈止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