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爭霸戰:從美日領先到中國崛起
5月12日中美達成「休戰90天、互降關稅115%」的共識,遠超乎外界預期,而國際媒體則紛紛揣測「中國大陸到底做對了什麼?」原來中國從4月4日祭出「稀土出口管制」後,全球陷入恐慌,隨即衝擊到軍工、電動車等產業的製造,連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生產計畫也受阻。
諷刺的是,稀土這項「武器」還是美國主動送給中國的!
延伸閱讀》 為何稀土是武器?揭開美中談判背後的關鍵籌碼
中國登頂:主宰全球稀土供應鏈
2018年3月美中貿易戰開打,中國已建立完整的稀土產業鏈,是目前唯一能提供17種稀土金屬的國家。尤其在永久磁鐵的產能超過90%。
今年4月4日,中國逐步管制鎵、鍺、銻、石墨、鎢、碲、鉍、鉬、銦等關鍵原料,更首次將七項中重「稀土」列入出口管制名單。這一道禁令,隨即引爆全球集體恐慌。此時,各國才猛然驚覺「稀土斷供」恐比「晶片斷貨」的威脅更為致命。
延伸閱讀》 中美關稅戰停火90天幕後推手,竟然是它?
台灣稀土高度依賴中國,是否埋下國安危機?
台灣對稀土的需求遠高於社會大眾的認知,半導體業從設備到製程都要用到,就連台積電也是稀土用戶之一。
在稀土供應鏈中,台灣業產的需求集中在下游的應用端,大多以採購稀土元素的化合物或中間材為主,尤以釹鐵硼永磁材料、拋光用鈰之化合物的進口量最大,中國正是這兩項的主要製造者。
台灣長期高度仰賴中國稀土供應,若兩岸緊張情勢升溫,稀土有無可能成為國安的軟肋,值得各界深思。
特斯拉研發無稀土技術,是豪賭還是救世主?
當中國將稀土當成反制的武器時,衝擊最大的竟然是攸關地球永續發展的綠能產業。而綠能的標竿產業「電動車」正是稀土的大用戶之一,不僅需要9種稀土元素,也需要關鍵原料製成的鋰電池。
中國於2018年調降36%的稀土開採、提煉配額,引發全球車廠恐慌,龍頭廠商特斯拉(Tesla)首當其衝,砸重金研發「無稀土」的磁鐵材料,以減緩「斷供」風險。
然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評論是,「特斯拉短期內產能有限,象徵意義大於實質」。
延伸閱讀》 潔淨產業竟然要靠「骯髒」的稀土幫忙!
看不見的傷痕:全球都在用的科技,來自誰的犧牲?
「稀土」身價很金貴,即使提煉困難且製程會產生汙染,中國包頭仍吸引大批人口投入產業鏈。
非政府人權組織全球見證調查發現,全世界9成的稀土加工製造都在中國,而緬甸是重稀土礦的主要來源國,因欠缺提煉技術,多數送至中國加工,因此也同時將大量的污染留在緬甸與中國,更讓不少人成了「暴富罹癌者」。
在中國收嚴稀土管控的現在,各國應該想辦法研發對環境更友善的提煉技術,降低稀土開發過程中對地球的破壞,這也是中國正在努力的目標。但要正本清源解決問題,恐怕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延伸閱讀》 軍閥、走私與你的iPhone,交織成緬甸血稀土
AI說給你聽/稀土的骯髒秘密
延伸閱讀|稀土如何牽動經濟與地緣政治?
製作團隊|Production Team
新聞內容/彭杏珠
網頁企劃、製作/翁湘惟
視覺設計/蔣佳妤
監製/林讓均
最後更新時間/2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