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有稀土礦也曾提煉過,卻因它而夭折?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25-05-23

瀏覽數 69,750+

稀土成為中美博弈的決勝點,由於台灣也高度仰賴中國的稀土。wikimedia commons
稀土成為中美博弈的決勝點,由於台灣也高度仰賴中國的稀土。wikimedia commons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稀土成為中美博弈的決勝點,由於台灣也高度仰賴中國的稀土,很難置身事外。令人驚訝的是,台灣不僅擁有稀土礦,還曾經提煉生產過稀土元素,如果40年前持續發展,有機會形成稀土產業鏈,現在就不用擔心被中國大陸卡脖子,為何最終放棄生產?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所長余炳盛說,「我有一位同學就在稀土公司上班過,台灣曾經開採提煉過稀土元素,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

翻閱歷史資料,台灣確實擁有稀土礦,日治時期就開始進行提煉。根據媒體報導,2021年嘉義縣朴子市日新文化協會理事長陳俊哲從國史館的檔案中找到相關文獻,發現台灣在日治昭和時期曾開採產出被稱為「獨居石」的磷鈰鑭礦砂(編者按,鈰跟鑭是17種稀土元素當中的兩種)

陳俊哲還查到日治昭和18、19年相關的礦業許可證文書,以及國安產業株式會社向台灣總督府申請的文件,獨居石(稀土礦)開採地點就在台南州東石郡六腳庄竹子腳六腳後崩山、北港郡水林庄溪墘厝後寮蕃薯厝、水林庄頂蔦松桕子埔一帶,就是現今的嘉義、雲林縣轄內。

根據早年的報紙新聞顯示,國民政府來台後,也曾開採過稀土。民國42年5月4日「民聲日報」就有「開發獨居石礦,完成探勘工作」的新聞;民國45年8月19日「正氣中華」頭版頭條就是「台省獨居石礦列為國營礦區,將分段出租民營開採」;9月20日又刊登「原子能基本原料台灣獨居石儲量頗豐富」等新聞內容。

日治時期台灣獨居石開採許可文件。取自臉書社團「朴子郡@生活圈」

日治時期台灣獨居石開採許可文件。取自臉書社團「朴子郡@生活圈」

台灣曾錯過70年代發展稀土產業的機會 

工研院副總經理暨協理李宗銘在2023年6月5日出刊的「稀土戰略崛起,自主稀土供應鏈建立迫在眉睫」一文中,也證實台灣擁有稀土礦,也開採過稀土。

李宗銘在文中指出,現在稀土的確被中國壟斷,不過很少人知道,台灣雖然欠缺天然資源,但在70年代,曾經有利用西南沿海特有的「獨居石」海砂,分離提取稀土材料的特殊歷史,後來中國改革開放後,大量傾銷稀土賺取外匯,台灣才收掉稀土提取廠,一如過去美國從稀土出產國,到全面關閉稀土提煉廠一樣,都是基於商業因素考量。

1984年,台灣第一家從採礦到分離提煉的鑫海稀土工業,因中國的廉價稀土而瀕臨關廠命運,最終被天弘化學所併購,天弘現為上市公司康普材料的公司。

2022年12月,中技社發行的「稀土關鍵材料供應鏈危機下的衝突與因應」報告指出,台灣隨著礦場關閉,產業技術也隨之沒落,取而代之的是仰賴稀土的進口。另一方面,美國稀土各礦場因提煉過程中遭到污染而被迫停工,天弘化學雖具有全套提煉技術,卻因生產不符成本而停工,至今沒有再投入的計畫,輸出稀土原料,自此以中國獨大。

除經濟成本考量外,最重要的是,稀土原礦常伴隨鈾與釷兩種輻射金屬,鈾是製造核彈(包括原子彈和氫彈)的主要元素。「美國當然不希望台灣繼續開採提煉稀土,」余炳盛說,但以台灣人的聰明才智,當年如繼續發展稀土,一定可以打造出完整的稀土產業鏈。

台灣錯過了70年代發展稀土產業的機會,現今還有辦法重組產業鏈嗎?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所長余炳盛。陳之俊攝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所長余炳盛。陳之俊攝

中技社:想重新組回稀土產業,面臨三大挑戰

如想重新組回失落的稀土產業技術,中技社的「稀土關鍵材料供應鏈危機下的衝突與因應」報告指出,第一個面臨的大挑戰,就是稀土礦從何而來?

雖然台灣擁有稀土礦,曾在1950年,由經濟部設立獨居石礦探勘處,找到礦藏大約位於濁水溪以南、曾文溪以北的海灘上,包括外傘頂洲、七股鹽山附近的頂頭額沙洲等十個沙洲,以及曾文溪、八掌溪等四條溪流的河岸。但是探勘資料顯示,僅約有5.5萬噸的獨居石,再經提煉成稀土氧化物估計恐不到1萬噸,礦藏量與中國相比,以2021年中國一年開採所提煉的稀土氧化物為16.8萬噸,真是天差地遠,除非台灣找到新礦源,否則以現況來看,國內稀土礦源不具經濟價值。台灣並沒有足夠稀土礦藏,正是當今要建立提煉稀土技術的第一個挑戰。

加上民眾的環保意識高張,稀土是高汙染產業,第二個挑戰是如何設計兼具環保功效的提煉技術?

目前看來,這兩條路似乎都行不通。那麼「城市礦山」是否有望成為台灣的解方?城市礦山是因應3C產品的普及與發達而興起,就是將被淘汰的電子產品回收、拆解、處理、再利用的概念。但第三個挑戰遠勝過前兩個挑戰,回收的料源從何而來?如何回收?回收的種類為何?其中的經濟模式又如何?台灣市場夠大嗎?

中技社所提的上述三大挑戰,短期內難以克服,政府有其他的因應之道嗎?

5月21日,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透露,政府在幾年前曾盤點台灣關鍵礦物對外國依賴的情況,發現不只是某一些產品高度依賴中國大陸,某些產品更是高度仰賴澳洲,甚至是高度依賴某一個東南亞國家。

徐遵慈進一步表示,由於台灣缺乏稀土資源,政府正籌畫希望能夠跟關鍵礦物的生產國合作,包括澳洲或其他東南亞國家,「我就不要講國家名稱,台灣希望在資源合作或者技術發展上,未來能與他們合作。」

隨著美國總統川普正試圖全面封殺中國製的晶片,中方鐵定也會將稀土當成對抗科技戰的武器。就在瞬息萬變的地緣政治下,台灣得加緊腳步尋找替代方案,以避免成為大國博弈下的犧牲品。

(本文不提供合作媒體轉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