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08課綱首屆高三生即將步入大學,做為入學依據的「學習歷程檔案」爭議不斷。尤其偏鄉受限地理條件、資源較少,如何突破限制?
Omicron病毒攻破國門,隨著連續數日桃園爆發確診案例,台灣疫情令眾人憂心,更令家長擔憂的,則是1月20日就要登場的學測。昨(6)日大考中心宣布,考生若不幸確診,「不能參加學測,也不會安排補考」。
編按:現在的大學究竟想收什麼樣的學生呢?傳統上,大家都覺得學校要的是認真、努力的學生。但由5所頂尖大學校長的回答,大家應該不難看出時代的變化:素養教育、勇於嘗試、對自己未來有想法的學生才是首選。(本文摘自《培育你的素養力》一書,作者為曾文哲,以下為摘文。)
銜接108課綱的「111大學考招新制」,明年正式執行。即便教育部、招聯會已準備了七年,仍狀況連連,繼9月下旬2.5萬份高中學習歷程檔案上傳遺失後,日前各大學校系公布簡章,有頂大商管學系參採分科測驗的「數學甲+社會科」,讓許多高中老師錯愕不已。一位重考生說:「我都在準備數乙,也沒有數甲的資料,我要跟誰討公道」?
考招新制原想解決孩子「一試定終身」的問題,制度卻愈改愈複雜,不僅無法解決,反而會讓國、英學測表現失常的學生,完全沒有補救的機會。
人才是社會進步、市政推動、創新改造的根本;而人才培育的最後一哩,就是大學,台灣高等教育能否培育出幫助改造社會、創新未來的人才?
要讓對話成立,關鍵是對於各種和自己既定認知不同的主張,不馬上貼標籤,而是能先換位思考:「他們為什麼會這樣說、這樣想?」,因此《遠見》試著「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來試著了解00世代。
在教育改革、推動108課綱的最前線,總會看到藍偉瑩的身影,四處奔波演講、帶領上百個教師群組,一起從課程設計到課堂實踐。
開學了,國中八年級生拿到新歷史課本,但因新課綱從「中國史」改為「東亞史」,有歷史教師反映,中國上古及中古時期大縮水,看不到三國鼎立、魏晉南北朝,也不見平民皇帝劉邦的故事。也有教師認為,新課綱「略古詳今」,近代史更豐富,且納入日韓、東南亞素材,有助提升學生國際觀。
轉變,是2020年高等教育主旋律。今年上路的108課綱,大學迎來新世代新鮮人之外;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各大學也被迫加速數位轉型。疫情帶來震撼教育,延續千百年的傳統教室教學模式,是否也開始鬆動?《遠見》發現,2020年,正是未來大學新秩序的起始年。四種改變帶來的衝擊,讓高等教育也有了更多面貌與可能。
自去年12月起,短短一個月內陸續傳出多所國立大學併高中職的新聞。一如,歷時六年的台南高工改隸成功大學案,終於在去年底拍板,最快8月就改制,而原先擱置的東華大學併花蓮高中案,同樣最快8月成形,連海洋大學也計畫合併基隆海事職校。其實,先前國立大學就已出現過一波合併高中潮。2013年10月,中央大學合併中壢高中;2014年2月,中興大學則合併大里高中與台中高農,創下大學同時合併高中職兩種體系的先例。
本期主題探討新課綱推動前後,小學及國、高中階段,學校的樣態起了哪些主要的變化?選擇什麼樣的學校就讀時,又該思考哪些問題?幫助家長在教育環境百花齊放、眾聲喧譁的現在,和孩子一起選擇適合的教育之路。
一直以來,私立學校擁有一定的「客群」。新課綱上路之後,念私校會比較吃香嗎?新課綱對公、私校辦學帶來哪些影響?公校和私校之間,是否將出現此消彼長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