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108課綱「快樂學習」後遺症?陳良基:台灣難有第二座護國神山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25-03-26

瀏覽數 76,950+

前科技部長、臺大電機系名譽教授陳良基。張智傑攝
前科技部長、臺大電機系名譽教授陳良基。張智傑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台積電正帶著產業鏈遷往美國時,台灣繼半導體之後,是否有機會將AI打造成第二座護國神山呢?前科技部長、臺大電機系名譽教授陳良基坦言,「108課綱與考招」的後遺症已然浮現,過於強調「快樂學習」的教改,已導致基礎學科能力弱化,頂尖人才逐年減少,再不扭轉劣勢,不要說半導體業,台灣很難再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了。

陳良基是台灣第一個超大型積體電路電腦輔助設計的博士,曾擔任過教育部政務次長、科技部長,在臺大任教至今37年,長期關注科技與教育議題的他對於現今的高教發展感到憂心。

他在擔任教育部次長時,多次強調「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重要性,以利台灣儲備未來所需人才。「我深知沒有處理好這一代的教育問題,等到他們長大後,就會變成社會問題。」

遺憾的是,陳良基已從大學端看到教育制度所帶來的後遺症,癥結就在「108課綱與考招」的制度。

以下即是《遠見雜誌》專訪的第一人稱摘要內容:

當108課綱塵埃落定,我知道自然科的物理、化學、生物與地球科學各僅有兩個必修學分時,就推估到大學端一定會出問題。

畢竟,高中是最重要的學習生涯階段,但108課綱過於理想性,為了遷就大多數學生,刪除較深入的必修內容,強調「快樂學習」「多元探索」,卻忘了學生的天職是「學習」。新制度很容易引導學生選讀輕鬆的課程,上課的時候,很好玩、很有趣,但能否成為自己的知識或技能,以對接未來的產業需求,是個問號。

進階內容變成加深加廣選修課,學測不會考

在「減輕課業負擔」「快樂學習」的目標下,孩子讀書確實比以前輕鬆,但將來進入職場後,卻未必會快樂啊!天底下哪有做學問是很快樂、沒有壓力的。我們當年學數學、物理時都很辛苦,當立志當工程師或科學家時,就會在理想的驅動下苦讀,就像練武功一樣,得蹲好馬步,一蹲就是好幾年,學問才會扎實。

例如音樂家得苦練音準與節奏,達到一定門檻後,才能享受彈奏的樂趣;而國際名廚江振誠,連切個馬鈴薯都要實實在在練兩年之久;更何況是需要數理基礎能力的高科技產業人才。以前的理工生幾乎都是苦讀出身,想做好學問就得下功夫,我常開玩笑說:「老一輩的童年都是延後到大學才來到啊!」

國際名廚江振誠。蘇義傑攝

國際名廚江振誠。蘇義傑攝

近年來,為何我跟一些大學的理工教授憂心忡忡?因為我們讀高中時,學習最多、收穫最多就是在高三的時候。高中三年的教育就是一層疊一層,愈疊愈進階。

台灣卻逆著走,108課綱將以前的進階課程都變成加深加廣的選修。學測只考高一、高二必修課,尤其是自然科,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各僅二個必修學分,學測四科實質只考八個必修學分,其餘扎根的內容,都變成32學分的加深加廣選修課。既然是選修、學測也不會考,人性多數好逸惡勞,學生也不會太在意,除非是想挑戰第一志願的少數學生,才會繼續苦讀進階課程吧!

學測的設計,促使多數高中生不念加深加廣的選修課程,基礎學科能力自然弱化,而這些又是銜接大學的重要基礎學問,所以當學生進入大學後,難以跟上教授的腳步。

一旦養成輕鬆學習的態度,大學很難要求認真做學問

理論上,科技愈日新月異,學生應該愈來愈聰明,為何理工生的推導時間拉長、找出答案的時間也變長了?甚至連研究所延畢的情況也愈來愈多。我仔細觀察,科技愈來愈複雜當然是原因之一,但更關鍵的原因可能就在「高中的學習出了問題」,這幾年的大學生幾乎都出現類似的狀況。

想想高中時,沒有好好修練過電學、力學、熱力學等基礎學問,連三角函數也學不完整,如何學好半導體所需要的元件物理、量子物理,更何況元件物理並非尖端科技的學問,如果學生連這個基礎都沒有,台灣憑什麼想跟國際競爭?

免費報名|8/17(日)賴佩霞@基隆塔《靜心的力量》新書分享會

難怪大學老師會發現大一新生的基礎學科能力跟過去有明顯落差。以前的孩子一星期就能自行推導出答案,現在老師陪著做,還要花二、三個月才能完成。棘手的是,這些學生又是未來要對接高科技業的人才,正是臺大理工學院目前所面臨的困境。

很多家長希望大學教授認真一點,就能將孩子拉拔起來,我要強調的是,高中是吸收力最強的階段,108課綱跟考招的設計,平白浪費高三的一整個學年,那可是學習力最好的青春歲月,一旦學習心態鬆懈了,僅靠大學老師就能補救回來嗎?高中該蹲馬步的時候沒有好好蹲,進入大學才想蹲,已錯過最佳時機了。

108課綱希望孩子能學好知識、能力與態度,就是所謂的素養。在AI時代,知識的取得很容易,學習態度卻無法靠AI養成,能力更是一種先苦後甘的修練。108課綱與考招結合的方式,卻讓高中生偏向選有趣的選修課、輕鬆學,加上學測不考,學習成效的檢核是否能像必修科目一樣扎實要求,值得觀察。當孩子養成「輕鬆學習」的態度,大學端如何要求學生「實實在在」做學問?

在AI時代,知識的取得很容易,學習態度卻無法靠AI養成。Photo by Levart_Photographer on Unsplash

在AI時代,知識的取得很容易,學習態度卻無法靠AI養成。Photo by Levart_Photographer on Unsplash

產學界很擔憂:台灣的頂尖人才正逐年下降中! 

尤其是數理基礎能力的養成,當學生沒有正確的學習態度,也不想嘗試挑戰,就更難擁有能力了。真正的能力得靠自己,尤其是理工科所需的專業,往往需要磨練、熟練才能貫通,是「先苦後甘」的學問,需要長時間扎好根基。

最令我擔心的是,108課綱與考招的制度剝奪孩子發現自我潛能的機會,很多學生會認為「我學這些就夠了(學測的必修內容)」,難以激勵學生想挑戰更高深的學問門檻,導致他可能不知道自己有某個領域的天賦,台灣也可能因此錯過一個拔尖的人才。

以前會常聽到類似的故事:有學生到高二、高三時,才找到學習樂趣,發現自己很喜歡數學、物理……,奮發圖強後,考上頂大,成為國際優秀人才。現在,原本有些學生經過啟發後,可能有機會擠進一流殿堂,但這些潛力股很容易被108課綱所淹沒,例如自然科老師授課時數不夠,無法好好講解課程內容,學生也沒時間融會貫通,失去被啟蒙的契機,而成為遺珠之憾。

當然,臺大還是有絕頂聰明的學生,我的實驗室也有優秀學生,但這些學生在任何制度下都會很拔尖;較令人擔憂的是,產學界均發現「台灣的頂尖人才正逐年下降中」。當人才不足時,企業只能「將就」挑選聘用,如此一來,就會影響到創新的速度。

其實,並非自然組學生才需要數理化的基礎能力,當AI時代來臨,各行各業都需要大數據分析,統計系學生不需要基本的數學能力嗎?甚至,連新聞系的學生也需要,例如新聞分析也要靠數學來推理,讓高中生具備一點基礎學科能力不好嗎?

「DeepSeek」奠基在下苦功所養成的扎實學科能力上

尤其,當教育部主動替高中生做好決定,只要學幾個必修學分就好,其餘皆改為加深加廣的選修課,重點是學測又不會考選修課,哪個學生不想少讀一點,輕鬆學習?

這幾年,我們觀察一些重要的教學與研究指標發現,在108課綱的多元學習下,學生的專業評比,不像以前優秀了。就像國際的運動競賽,金牌與銀牌之爭就在0.01秒間,臺大的頂尖學生還是很厲害,但還是差那麼一點點而無法奪冠。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也面臨同樣問題,關鍵就在數理的基礎能力。

以中國大陸橫空出世的「DeepSeek」為例,研發的架構與數學推理都很清楚,這個團隊能領先全球做到最佳化,正是下苦功所養成的扎實學科能力,而這就涉及學生到底要「先甘後苦」還是「先苦後甘」?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尤其是與理工相關的學問,絕對不可能速成。

目前,台灣的半導體業仍擁有優勢,但當頂尖人才愈來愈少時,產業已有「後繼無力」的跡象,台灣未來的競爭力還會持續弱化下去,很多領域也會慢慢被其他國家取代。

希望政府能儘速檢討108課綱與考招所帶來的後遺症,過於傾斜「快樂學習」「多元探索」,而忽略「基礎扎根」的教改,不僅會導致學科能力弱化,衝擊大學的專業學習,甚至會讓台灣不再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更遑論想打造第二座護國神山了。

你可能也喜歡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