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永續風潮下,當前企業關注環境、社會與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簡稱ESG),為了深化與鏈結產學合作,富邦人壽連續七年冠名支持由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以下簡稱管科會)主辦之「富邦人壽管理博碩士論文獎」,今年特別攜手設立「永續發展論文獎」,全力支持學界投入ESG研究。
一場全球疫情,強化了人們對於企業永續發展的關注,但對科學與科技大廠默克集團(Merck)來說,永續卻從來不是新的議題,而是橫跨三個世紀的日常。
環境保護意識持續上升,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問題與海岸環境保護逐漸受到世人們所重視,臨海城市皆在設法因應面對。在台灣,也有城市積極結合公私部門的力量,希望能夠找回海岸線過去的面貌。
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影響力排名是唯一基於聯合國永續發展SDGs來評估全球大學的排名。2022年泰晤士大學影響力永續大學SDG7排名,明志科大名列台灣私立科大第1,更優於眾多國立大學。國際殊榮的肯定,見證明志近60年的永續治校,為台灣培育具未來性的實務人才。
亞洲大學連續 4 年榮獲泰晤士報「世界影響力大學」排名,在聯合國永續發展(SDGs) 17項目標評比中,亞大 12 項進入 200 大,其中 5 項進入百大。4 年獲 12 件國家新創獎、精進獎。
氣候災害愈趨頻繁,極端天氣狀況已然成為新常態。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COP 26) 中指出,2015年到2021年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七年,並示警氣候變化正將地球推向「未知領域」。
你是否曾好奇,我們應如何衡量一座城市的價值?經濟成長?還是人口數量?在環境永續已不只是口號,而是改變的情勢下,人類已開始反思環境與經濟間的連鎖效應,應運而生的ESG指標與永續概念興起,也進而提醒了人們──講究平衡與生態的生活方式,才是一座城市能帶給人們的最大幸福。
隨著氣候變遷的影響愈發顯著,我們已無法忽視環境所受到的傷害,追求減碳、永續的未來,是全人類共同的目標。好消息是,近幾年來,我們陸續看到各大企業紛紛對永續生活做出承諾與行動,並積極尋求減塑的解決方案。
台灣2021年GDP大幅成長6.28%,事業廢棄物暴增幅度,更勝於經濟成長,達2159萬噸,年增7.7%。這些無處可去的廢棄物,恐釀環境浩劫。危機就在你我身邊!
「我們不設『永續長』(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 CSO)」,這是筆者日前與公司同仁分享的觀點。
《哈佛商業評論》今年創刊100週年;遠見雜誌.天下文化事業群,於2006年取得全球繁體中文版授權,並於此百年慶之際,展開系列報導。本期專訪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葉淑娟,帶讀者掌握未來趨勢。
台灣是否有機會成為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角色?《遠見》越洋視訊專訪《OKR實現淨零排放的行動計畫》(天下文化出版)共同作者萊恩.潘查薩拉姆(Ryan Panchadsaram),邀請他特別針對此議題提供深入觀察。
全球因應氣候變遷刻不容緩,但電動車與綠電還是太貴,缺乏吸引力,該怎麼辦?OKR管理大師杜爾認為,電動車、太陽能等綠能產業已出現「類摩爾定律」效應,永續革命快成功了。
淨零浪潮下,全球掀起一股綠色新時尚運動。電動車從奢華玩具,逐漸變成全體人類的共同必需品,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獨具慧眼,並躍居全球首富。但為了減碳,需求暴增的電池,卻也引發地球與人類的另一場浩劫。開發電池造成的「血鈷」「妖鎳」等問題,甚至電池廢棄的汙染,都讓電動車背負原罪。因此,電池回收再生利用,已成為全球新經濟!特斯拉前技術長的「城市採礦」新創成了備受關注的獨角獸,中國大陸也已推動電池回收多年。電池將會是人類浩劫?抑或是「新黑金」帶來無窮商機?面對已經開打的電池循環戰,台灣「一級玩家」絕對不能缺席!
全台首個以「永續」為核心精神的節日活動【遠見x50+】2022永續生活節,於 5 月 21 日在華山文創園區前草原登場。鑑於氣候變遷、資源浩劫、病毒肆虐、人口高齡化等危機迫在眉睫,追求永續生活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目標。
隨著降低碳排放量議題迫在眉睫,王道銀行不僅成為全台首家採用碳足跡計算器的金融業者,更進一步串聯24家社會企業和B型企業,推出「低碳生活卡」,首創由消費者的購買產品碳排放量決定現金回饋比例,鼓勵綠色消費。
為了推廣地球永續,應實踐於日常生活的精神,遠見及50+共同舉辦「2022 永續生活節」,於5月21日在華山文創園區的草原前登場。許多人帶著孩子、寵物一起參與,在草地上奔跑、在攤位中穿梭,用最生活化的方式看見、親近永續生活。
為了達到2050淨零排放目標,天然氣的使用量勢必增加,而天然氣本身如何再更進一步走進循環利用的模式?中油「鑽石水」給出了一個答案。推估未來用此水規模化生產海藻後,更額外有每年上萬噸的減碳能力。
2021年台灣用電成長率達4.68%,創下11年來新高,用電量大幅成長,加上面臨能源轉型,台灣急需新能源的開發與救援。全台規模最大,裝置容量達900MW(百萬瓦)的沃旭能源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電電場,併聯台電電網,能否為今年台灣電力後援帶來及時雨?
「友善對待海洋,我們的下一代,才能與海共存共榮。」面對每年龐大觀光客到訪和漁業永續發展的課題,澎湖縣長賴峰偉三年多來帶領澎湖縣政府團隊海、陸雙管齊下,持續加強清除海洋廢棄物的力道,同時擴大綠美化面積,透過造林以及青青草園的闢建,讓縣民遊客都能徜徉在這座被海洋包圍的花園城市之中。
2022第18屆《遠見》CSR暨ESG企業社會責任獎,共123企業、228參賽件數,角逐46項獎座。傑出方案新增「人才發展組」及「循環永續組」,鼓勵企業投入ESG,發揮正向影響力。最大贏家為遠東集團,旗下四家企業共抱回五項獎座;其次為富邦集團取得四座獎項;國泰集團、統一超商則分別榮獲三座獎項。綜合績效電子科技業首獎,首度由鴻海摘下。
臺北大學與《遠見》ESG企業領袖講堂4月29日於北大台北校區登場,多位國內學者專家齊聚一堂,分享台灣推動ESG的必要性與急迫性。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在開場專題演講中,直指淨零碳排「說易做難」,台灣縱然不能先知先覺,也不能不知不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則強調,全世界處於巨變當中,面對又快又急的淨零碳排,台灣必須快速因應,若轉型不成,美好的未來將隨風而逝。
隨著台灣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能源轉型成為國家前進與永續的關鍵,台電正式與德國西門子能源簽署混氫技術合作備忘錄,要落實電力淨零。明年起,火力發電將開始逐步導入氫氣、氨氣混燒,為零碳能源發展揭開新的里程。
全台停電事件頻傳,對台灣電網過於集中的擔憂四起。當電網短鏈化成為趨勢,分散式電網再成熱議焦點,但,多年來為何推動困難?面臨哪些挑戰尚待克服?
「日正食品」持續推動AVM及SDGs,生產線做到零汙染、零排放、零廢棄,甚至打造出循環經濟模式,成為中小企業的ESG典範。
「中鼎工程」是第一個入列道瓊永續指數(DJSI)的台灣工程業,2020年起排名更攀升到全球工程業第二。究竟中鼎如何內化ESG,在每一場會議創造專屬時刻?
今年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管理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創刊100週年;遠見雜誌.天下文化事業群,於2006年取得全球繁體中文版授權,為華人企業界導入最前瞻的管理思惟。值此百年慶之際,繁體中文版展開系列報導,本期專訪陽明交大管理學院院長鍾惠民,與清大科技管理學院院長林哲群,帶讀者掌握未來趨勢。
世界地球日來檢視你是真綠、還是漂綠?其實,ESG是企管與投資的熱門關鍵字,但如何判斷其執行力?國際永續評比機構S&P Global揭開八大趨勢,盤點「淨零排放」政策走向,以及國際評比標準。
行政院於4月21日的行政院會後記者會上,正式拍板《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同時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底定台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基礎。減碳,更有法規的依據了,但當企業加速永續行動時,接下來可能會遇到的難題是:綠色人才何處尋?
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產業面貌,隨之而來的缺料、搶人等問題,更讓企業經營者疲於奔命,與其遇上問題見招拆招,全球科技大廠戴爾科技集團用自身十年磨一劍的永續實踐歷程,展現出企業面臨產業劇變時的韌性外,ESG也成為戴爾的差異化策略,協助客戶永續營運與強化ESG競爭力,引領台灣產業創新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