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高雄並不是要老王賣瓜,其實和台北比較,高雄還是比較落後,不過高雄有一點是最特別的:高雄的改變最大,且有戲劇性的改變。
未來世界的潮流是國家的界線愈來愈模糊,城市的競爭反而比較突出,有個知名的國際建築師曾說道,「從衛星上看地球,很難分辨國家的界線,卻很容易看出城市的特色。」台灣的面積不大,我認為建設台灣,城市的經驗可做為大家參考。
高雄的改變在哪裡?過去,高雄市民對高雄沒有信心、罵市政府,親戚朋友來高雄玩,還自嘲:「高雄沒有建設,抹所在(沒地方),免看啦!」市民罵政府,對城市的光榮感、滿意度很低。但最近《中國時報》的調查卻發現,高雄市民認為高雄有進步的占了82%,是全國最高的;另外對未來有信心的,也超過了六成。
從生活的感覺來說,過去很多人有刻板印象,認為高雄是工業城市,河川被污染,水不能喝,空氣不好,治安不好,登革熱會死人,大致都是負面的評價。
不過現在市民覺得高雄有改善,河川乾淨了許多,也有城市的願景。當然高雄還有很多待改善及努力的空間,不過一些成功經驗可以提出來和大家分享。
一個城市或國家的建設有幾個要素,第一是清楚的目標,讓大家知道要走向何方;第二是策略,如何能達到目標;第三是要有一群有效率、執行力的團隊,能落實目標、執行策略;第四是要有一群有共識的民眾熱情支持;再來就是周邊的條件,包括協助的人、中央的配合等。這五點是我認為國家或城市要成功的關鍵。
十六字策略再造高雄
我在台北出生,在台北當了十五年民意代表,和高雄其實沒有什麼淵源,所以來高雄參選是很大的冒險,大家都不看好。一開始很難得到當地的認同,但是這個經驗對我很重要。我認為建設高雄,第一個要有目標,這個目標除了明確,還要有遠見,且這個目標能讓大家覺得興奮。
高雄究竟要設定什麼目標?談到城市、台灣,就必須想到亞洲、想到世界,目標才會和世界同步,過去都是從大陸的邊陲來想台灣,但未來台灣的政治關係,會走向大陸與海洋的介面發展,海洋立國、海洋世界、海洋的時代,是我們國家未來的方向,所以高雄要和海洋搭上關係。
另外這個目標也要和歷史、文化、感情有所連結。再來,這個目標要有創意,當時我們大膽設定高雄是海洋首都,能和海洋立國接軌,又有首都的挑戰。我們和市民講,高雄要代表台灣,而首都的另一個意義,是指首都級的生活。
如何讓目標不會好高騖遠,就必須使目標在射程內,也就是打靶要打得到;打不到,瞄準也沒有意義。打得到除了力量外,還要思考時間。市長一任只有四年,且連任不一定會成功,四年內如果統統看不到東西,這個目標是空的,但也不能短視,只做連任的準備,所以這個目標的射程距離便非常重要。
起初市民只覺得海洋首都的概念不錯,但並沒有很認同,做起來滿辛苦的。前幾年我的民調都在30%~40%間,台北市長則在70%,很多報紙很喜歡做高雄與台北的比較,每次公布民調前,我就感覺好像受到凌遲折磨。有一次我的民調只有30%,我去問那個媒體,怎麼會這麼低,對方竟然說已經幫我灌水、四捨五入了,原本民調才27%,真讓我哭笑不得,我的親戚朋友應該都不只27%啊!連親戚朋友都不認同!這是一段辛苦的鍛鍊。
如何能達到高雄的目標?我歸納摸索後,可以用十六個字來說明策略:在地特色、跳躍成長、區域合作、不搞對抗。
在地特色
任期有限,我們要讓民眾建立信心,信心、信賴對現在的台灣非常重要。高雄發展什麼最有特色?我提出了「Only One」的概念,我們不一定要Number 1,但一定要Only One。
來到高雄後,我注意到最臭的前鎮河、愛河,卻是最寶貴的。因為台北的河川都有堤防,要防水災。高雄的河川源於潟湖,日本人把它整建成河川,海水漲潮的時候才有水,上游來的水其實不多,不用防水災,這種不要堤防、不怕颱風的河川是非常難得的。所以我從整治前鎮河、愛河開始,要讓市民的視覺感官不同以往,把高雄的空間解放,落實城市美學的概念,讓市民覺得城市是美的,從視覺來帶動感情、情意。
導入城市美學,我們將高雄市當做藝術品來建設,用在地特色來建設。高雄是一個港都,我們就定位為水與光的故鄉,現在有城市光廊、藝術大廈、光之潭,利用光線讓夜晚的高雄更漂亮,所以我們是從港邊、河邊、潭邊做起。更與中央配合改善自來水問題。
結合在地特色的經驗很成功,例如愛河就變成高雄的特色,在台灣,很難得能看到一條河位於市中心內,民眾可以在河邊散步、喝咖啡、或是聽音樂會。
我認為以海洋、光、水落實城市美學與在地特色是成功的。在地特色也包括尊重地方的感情,像要建新火車站,我們就堅持不拆舊火車站,因為六十幾年的舊火車站是很多人的記憶,經過許久的爭執,最後大家決定將舊火車站遷移八十二公尺。我們發包的過程很戲劇性,承包的廠商就是當年建舊火車站的日本清水公司,遷移過程中放了三杯水在火車站前廊,移動八十二公尺,水都沒有溢出來,誤差值不到三公分。在遷移前一夜,民眾唱著「高雄發的末班車」「再會啦!車站」,場面很感人,有人訴說著當年來高雄沒有地方住,睡在火車站的往事,有人提起當年戀愛的故事。我感受到市民的感動,也發現這可以和市民互動,因為市民覺得他們的感情有被尊重。
發展城市美學有成果,民眾就對你有信心,過去民調滿意度很低的時候,大家懷疑你,甚至整治前鎮河時,還有人謠傳我晚上去倒藥,造成河川污染。最近沈健全教授做了前鎮河生態研究,本來前鎮河的溶氧量為零,生物無法生存,只有厭氧菌可以存活,現在則是一年增加二十倍的生態,我們恢復了一條河川的生命,這個成功的經驗讓我們能夠繼續整治後勁溪、金絲湖。
我們也推動生態概念,做滯洪池、六個人工溼地,過去被市政府埋起來的埤塘,又把它重新挖起來。
左營有一個溼地本來要做停車場,但我把它挖回人工溼地,現在有一百種鳥如白鷺鷥、夜鷺在那裡棲息,我們還打算做溼地走廊,將來就可以看到許多鳥類在高雄的天空中飛翔。
過去高雄沒有什麼休閒的空間,如何讓市民有感動,讓家屬、家庭有空間互動,是我對市民的重要承諾。不過建設這些空間需要很多錢,為了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我們做BOT,如奧多廣告出資新台幣1000萬元做城市光廊,市政府還收入600萬元贊助金做美綠化及藝文活動。我們還把英國領事館包給廠商,這是一個突破,因為英國領事館是古蹟,過去只能開放參觀、不能享受,但它的地理位置最好,可以看到海、港、整個市區,我們將英國領事館發包出去後,民眾就可以在這裡聽音樂會、喝茶、看夜景。
最近我們也想把孔廟發包,雖然受到很多衛道者反對,但市民卻很支持,我們的用意是想讓孔廟成為傳統藝術、戲曲歌唱的園地,民眾可以在這裡喝茶、欣賞藝術表演,過去孔廟的重大慶典,只有在每年9月28日跳八佾舞給孔子看,說實在也對不起孔子。
我們也發包蓮池潭、藍色公路、捷運,連收垃圾的工作也包給民間做,市政府收一噸垃圾要1500元,包給民間只要1200元。這些成功的經驗讓市民對高雄愈來愈有信心。
跳躍成長
高雄要和台北、東京比,是永遠趕不上的,不過有些東西我們可以跳躍成長,而非直線成長。例如市立圖書館藏書一百二十萬冊,若以國際標準(每個市民至少擁有一本書)來看,那應該要有一百五十一萬本,原本預算是每年買四萬本,要花七、八年的時間才能達成,但我們決定在一年內完成,方法是利用募款、募書來達成,所以我率先捐10萬元及三百本書,現在我們的目標已快達成一半了,這就是跳躍成長。另外,警車不足的問題,我們透過動用第二預備金加上原有的預算,也把不足的警車全部補齊。要讓大家沒話說,最好的辦法便是交出成績,一次解決大家的抱怨。
溼地是我們可以發展的領域,我們有一些成功經驗,未來可以領導全國。另外我們也正在做無線上網,最近我們公布了高雄市有一百個點可供無線上網,不久後苓雅區、前金區、新興區就可以無線上網,到了年底全市都可無線上網,將來還要結合PDA、PC讓市民更方便。如此一來,在世界無線城市的競爭力排名上,高雄馬上就能躍升。
《再見了!可魯》這本書及電影讓我非常感動,因為狗的本能是看到東西會吃、會害怕、會叫,但導盲犬竟然可以節制本能、守護主人。台灣這個社會缺少感動,我們就響應導盲犬的活動,拍短片,在所有學校宣導生命教育,更成為台灣第一個通過導盲犬自治條例的城市。美國的導盲犬學校校長知道了很感動,還送我們導盲犬,並免費替我們訓練,訓練一隻導盲犬要花300萬元,而日本、韓國等相關機構也很好奇高雄的作法,最後更決定2005年亞太導盲犬大會在高雄市舉行。
運動方面,高雄有個左訓中心。台灣總想爭取亞洲運動會主辦國,但我認為為什麼不跳躍爭取世界運動會?果然我們爭取到2009年世界運動會在高雄舉辦。我們2月就要先去舉辦這屆世運會的德國見習,他們也答應在7月世運會的閉幕典禮中,給高雄十分鐘的表演時間。
區域合作
一直以來,我們和「高高屏」合作共享。未來世界運動會更將是一個好機會,我們要和台北等其他城市共享,甚至也和中國共享,因為中國2008年舉辦奧運,我們是2009年舉辦世界運動會,彼此可以合作。
不搞對抗
台灣的對抗太多,我剛就職市長的時候,也和中央對抗,但對抗的結果是市民吃虧,因為政治對抗很複雜。台灣真正需要的是合作、和諧,必須有更大的空間來發展經濟,降低政治的不安。
從不認同、不相信到相信,高雄這個城市有了很多改變,這裡有很多創意、創新的經驗,和市民建立信賴、共識的經驗。市政府要有承擔、負責任,要不怕人家罵,不怕人家移送法辦,該做的就要做,眼光放遠,堅持下去。另外還有一些合作的經驗,包括不同黨派的整合運作,都是很辛苦的過程,所以和諧、合作更有其重要意義。
城市美學是把城市建設當藝術品,所有的建設不只有功能取向,還要顧及藝術品的協調性、對稱性及美感,這個觀念讓高雄市有很大的進步。例如四維路運用太陽能照明,晚上走在這條路上,會覺得很漂亮、很壯觀,讓人很感動。
未來還要做五福路的造街建設;將中山路人行道變成十一米半,兩側加起來共二十三米,等於每家門口有個廣場,這和巴黎香榭麗舍大道一樣寬,但長度更長,達兩公里半。想運動的民眾,可以每天走一圈中山路,差不多一萬步,有益健康。
高雄的經驗可以給其他城市、政府一些參考,我覺得台灣民眾很可愛,都可以溝通,也可以一起建立共識、信心。
現場交流
Q:你對政府的兩岸政策有何建議?
A:中國政策不只是兩岸的問題,也包括中國的態度,台灣必須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台灣要瞭解自身現在的處境,及國際的趨勢,然後才能判斷我們該走多快,一個人走一百步?一個政黨走一百步?還是一百個人同時走一步?哪個對台灣有利?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選擇,我認為一個人走一百步不如一百人同時走一步,看起來雖然比較慢,但台灣終究是往前跨了一步。一個人走一百步,但另外九十九個人都跟不上你、都在罵你,最後你倒在那裡,人家也不知道你為什麼會死。
整體來說,台灣應該有基本共識:台灣的發展優先,政府要為台灣爭取到更多的機會與尊嚴。
Q:政府的用人標準、政策擬訂似乎以政黨為考量,你有什麼看法?
A:用人這件事很主觀,像高雄市政府就用了很多泛藍人才,但當我們用綠人馬時,大家就會覺得沒有用人唯才。
台灣人才很多,領導人要授權、信任、有事情首長承擔,所以我批公文絕對不含糊,公文上甲案發照、乙案不發照,請市長裁奪,我簽甲案,如果有事,我去調查局,我真的去過好幾次,沒有做壞事,又有什麼好擔心。不像過去公文「依法辦理」「以不引起抗議為原則辦理」「依權責認定辦理」,批的人沒有責任,承辦的人無所適從,往往只好傾向駁回;或者公文上簽「請示法務部」「會內政部」,公文處理來來去去可能要花上一年,行政沒有效率,民間企業苦不堪言。(劉懿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