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傳統製造業逐漸沒落與外移之後,近十年來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話題就是台灣經濟的結構性轉變。然而台灣經濟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轉變?從轉變的歷程中,我們是否可以看出台灣經濟未來的趨勢?我們又是否已經為未來做好了準備?
從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產業結構來看,服務業占GDP比重最高,多年來一直維持在五成上下,自1990年代此一比重開始穩定增加,2003年已達63%。工業占GDP的比重次之,在1980年代中期達到高峰(約44%),隨後則緩步下降至34%;工業中最重要的製造業部分,則僅占GDP約四分之一。而農業所占比重由1960年代初接近三成逐年下滑,目前已不及3%。
表一呈現了這三種產業占GDP比重的走勢圖,這些走勢反映了台灣經濟結構的變化歷程。我們可以清楚看到,1980年代中期以前台灣的工業持續擴張,農業則江河日下。1980年代後期工業與服務業間也出現了此消彼長的形勢,就是工業逐漸式微而服務業開始成長。即使製造業(尤其是電子產業)在1990年代仍然持續擴張,但並不足以挽回工業的整體頹勢;相對於工業,服務業在這段時期已出現了壓倒性的優勢。而1990年代正是許多人認為台灣經濟出現結構性轉變的時期。
產業結構變化也表現在就業人口的起落。由表二可看出,工業的就業人口占全部就業人口的比重和工業占GDP的比重大體相當,在1990年時猶超過四成,在2003年則降至約35%(值得注意的是,這5%的降幅幾乎全來自製造業)。相對而言,服務業的比重十多年來從46%上升到近六成,但仍略低於服務業占GDP的比重。
台灣已開始向以服務業(而非工業)為主軸的經濟轉型;經濟與就業榮枯關鍵將繫於服務業能否進一步成長。然而服務業未來在哪裡?除了政府部門的服務外,服務業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金融保險與工商服務(產值約占整體服務業三分之一),其次為批發零售及餐飲(約占四分之一),運輸倉儲及通信又次之(略超過一成)。
金融保險工商服務仍有可為
但我們也觀察到,先進國家如美、英和日本,新興發展國家如新加坡與愛爾蘭,他們的金融保險工商服務業均有約四成比重,南韓甚至超過45%。與這些國家相比,我們在這方面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從金融保險工商服務業的結構變化(表三)中,還看到一個現象:證券期貨業與保險業的發展歷程迥異。保險業拜當初我國為加入WTO而開放保險市場之賜,十多年來穩定成長,至今猶未見停頓跡象。但證券期貨市場的開放程度始終受到很多限制,致使此產業規模無法擴張,占服務業比重偏低,與保險業的蓬勃相形見絀。
服務業的未來當然不只在金融保險工商業而已。由於台灣經濟規模不大,所以即使服務業也不該畫地自限,而必須面向亞洲,爭取與國際接軌的機會。因此,「外向型」的服務業,也就是以專業知識與技術為核心的服務業(例如軟體設計、科技研發、工程與管理顧問等),應該是我們要加強推動的主要方向。
前面所提及的兩種金融服務業發展之差異,已清楚證明市場開放的重要性。而更開放的市場不僅利於各種服務業的成長,亦有助於原本「內向型」的服務業與國際接軌,從而創造更大產值與更多的就業。
令人欣喜的是,政府也已認識到服務業的重要性與開發的潛力。行政院院會甫通過了「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方案中宣示五大意涵:Service(服務業),Market(市場觀念),Inno-value(以創新提升價值),Life(增進生活品質),Employment(創造就業),併合這五字的字首SMILE做為此一方案的標語。經建會於9月20日召開「全國服務業發展會議」,顯示政府推動服務業的腳步已然展開。
政府此一行動方案相當龐大,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服務業(共計十二種)。但若沒有推動的優先順序,未來執行時不免備多力分,反而可能使得成效不彰。綜合前文的討論,我們不妨野人獻曝,也標舉出推動服務業發展的幾項核心目標:Financial industry(金融服務業優先),Asia(面向亞洲,接軌國際),Market(市場導向,開放市場),Employment(創造就業)。而此四字的字首正好也是一個有趣的標語:FAME(聲譽),宣示我們將繼製造業之後,透過服務業再創台灣新的聲譽。
當然,在推動服務業開放市場,接軌國際之時,切盼政府能以更務實的態度面對挑戰,除去不必要的管制(Restrictions)。多一個R,FAME就成了FRAME(框限);而一旦處處框限,服務業也就無從發展了。台灣在新世紀能否順利轉型成以服務業為主軸的經濟,且讓我們拭目以待。(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經濟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