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打造安居樂業的科技城

林美姿
user

林美姿

2004-07-29

瀏覽數 20,650+

打造安居樂業的科技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4 / 7月號雜誌 第217期遠見雜誌

6月的南台灣太陽,熱情奔放。從台南縣新市駛往善化,路旁稻浪起伏,綠樹婆娑,放眼望去,一片令人流連的青蔥翠綠卻在不遠處,嘎然停止於一排排廠房前。從前一望無際的嘉南平原,地平線從此改變。

路旁不時矗立的房地產看板,「南科新別墅」「科技貴族的首選」,提醒你,原來南科到了。兩個十多年來平凡度日的小鎮,因為南科,近幾年來開始嚐到繁榮的甜頭。西式別墅造型的豪宅一棟棟出現;附有游泳池的汽車旅館停滿車,日本料理店和西餐廳大剌剌占據小吃店店面,當賓士、富豪轎車呼嘯而過,路邊騎腳踏車的老農夫也見怪不怪了。

昔日的甘蔗田如今變廠房,南科一百二十七家公司帶來三萬個以上的就業機會,五十多歲的歐巴桑得到打掃的工作;在地人求職,南科管理中心提供英語補習課程,也幫小學生辦科技講座,蕞爾小鎮開始向上躍升。「科學園區對地方發展是善的循環,」任職過三個科學園區的國科會副主委黃文雄說,「不只帶動經濟發展,久了連當地文化和氣質,都發生變化。」

競相複製竹科經驗

台灣三足鼎立,南科和中科正在複製竹科的成功經驗,準備扛起振興區域經濟的大旗。經濟部工業局長陳昭義認為,這對帶動產業的南北平衡一定有幫助。

竹科歷經二十四年的成長,已成為國際知名的科技城、世界半導體重鎮,如今擁有三百七十家高科技廠商,十萬多名科技新貴。不少發展中的國家及大陸都想複製竹科的成功模式。

1996年設立的南科,歷經淹水、高鐵震動頻率過高引發撤資等風雨後,2003年引進的投資案創新高,成長曲線開始向上揚升。招商一度遇到瓶頸的南科路竹園區,最近更創下台商進駐科學園區投資的先例。正在招商的中科,成立最晚,但廠商的熱烈迴響未演先轟動。

南科和中科的成功起步,黃文雄認為,旗艦公司的帶頭作用是關鍵。奇美前腳進駐南科,康寧後腳跟著來,光電產業中下游也紛紛跟進,自然形成全世界最大的光電產業聚落。中科的旗艦公司是友達光電,吸引了國際大廠康寧和日東,也活絡了中科行情,精密機械、製藥產業都跑來,一時熱鬧非凡。

科學園區要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就像美酒需要長時間發酵才能造就。不過對地方帶來的好處倒是很快顯現。

研究機構的配合是科學園區的成敗關鍵之一。竹科的成功很大部分歸功於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的高素質人力。後來成立的南科和中科,卻是藉科學園區帶動當地的學術水準。

配合中科,中興大學將設TFT LCD系所,台大到雲林虎尾基地設分校,逢甲、中興和朝陽大學的育成中心也紛紛成立。

台南縣政府出資請交大在南科設「研究中心」,中正大學設育成中心。宜蘭縣為發展生技,設立宜蘭大學,請來陽明大學,還有中研院、台大臨海實驗站協助研究。苗栗縣也成功爭取國家衛生研究院入駐。

國家級的科學園區對於帶動當地的傳統產業,往往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竹科半導體業者對高級真空管的需求,引發新竹縣市的傳統玻璃工業升級。沈寂已久的台中縣市中港加工出口區、文山工業區等也都因中科動了起來,地主主動向縣市政府表達開發意願。不少西移的台商紛紛回流,傳統的精密機械、工具機和中藥草等產業都重燃生機。生產汽車燈罩的大億,進駐南科後,也隨著面板熱潮,開始升級生產平面顯示器的零組件。

帶動周邊商機的火車頭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最令地方欣喜的是科學園區引爆的商機。從旅館、購物商場、住宅、餐廳、娛樂等需求,讓在地人有錢賺,房地產價格也跟著飆漲。

中科所在的台中縣市旅館生意興隆,新開的旅館也愈來愈多,特易購(TESCO)和好市多(COSTCO)都準備到台中市投資購物中心;基地附近小吃店、餐廳林立,台中西屯區房地產價格上漲三成,周邊農地漲幅達四、五成,建商忙著卡位,推出新案,還出現惜售現象。

台中的空屋率曾是全國最高。信義房屋不動產企劃室經理張欣民說,今年前五月,台中市房地產買賣金額較去年同期成長130.9%,住宅成交每坪單價漲幅25.9%,居全台主要都會區之冠。主要因中科熱賣和烏日高鐵站效應。

過去四年,台中市政府幾乎賣不掉土地,現在幾乎沒有賣不掉的地,「這個商機對老百姓的影響太大了,」台中市長胡志強得意地說。

也因為艷羨科學園區帶來的經濟效應,「科學園區」的名詞成為流行用語。坐車從北二高南下,每過一縣市,路旁總可見到「XX科學園區」的大看板,讓人眼花撩亂。

生技園區愈來愈搶手

另一個熱門工業區是生技園區,許多農業縣躍躍欲試,急著抓住這個轉型的機會。例如宜蘭將設立「海洋生物科技園區」,屏東縣有「農業生物技術園區」、彰化縣爭取到國家級花卉園區,竹北生醫園區、苗栗的竹南基地,再加上台南縣的蘭花行銷中心等,未來將形成新一波的競爭。不過國科會副主委黃文雄樂觀地說,「生物園區是台灣將來最有前途的工業區,各縣市也可找出自己的專長,區隔發展。」

台灣都會型的工業區以南港軟體園區為代表,工業局長陳昭義指出,這是以人為方式來吸引聚落的作法,招商時就限定產業,並派駐官方輔導小組進駐,提高誘因。

即使台北市無法提供大型的工業用地,但以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為導向的南港軟體園區加上內湖科學園區,去年產值估計超過1兆元,已超過竹科加南科的產值。

人才選擇城市

不論中央或地方開發的工業區,要讓金雞母長大,也要地方政府的努力和配合才能發展,除了聯外道路、工安、環保等事務外,生活機能也是吸引因素。在全球化競爭下,「現在是人才選擇城市,而不是城市選擇人才,」高雄市長謝長廷說。縣市長普遍意識到,打造適合居住的環境已成為吸引投資不可偏廢的一環。

當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計畫到頂埔工業區投資時,他向台北縣政府要求,工業區要有捷運抵達,周遭的環境品質要佳,因為他想把全球的研發人員都集中在此。為了讓研發人才住得舒適,他還常常跑到各個山坡別墅去考察。「這給我很大的刺激。當其他城市都在提升時,我們也要打造國際化、高水準的生活環境才能留得住人才,」台北縣代縣長林錫耀說。

台北市長馬英九則致力於教育,協助美國學校、歐洲學校,並在小學開辦雙語教育,讓外商或台商對小孩的教育能無後顧之憂。「要打造區域營運中心,不是光靠減稅,提供優惠就可以,要讓投資者有個適合人居的生活,」馬英九說。只是無法三通,讓他在提供便利的交通上,仍有使不上力的感覺。

「為了吸引投資,我們從景觀、生態環境,教育、文化、休憩、藝術等等,全部都要做,」台南市長許添財為招商工作做註解。

開闢了工業區,投資者不一定會來;就算來了,也可能搬走。設立科學園區或各種產業園區不必然是地方發展的保證。政大公共行政系教授江明修指出,只有靠經濟發展,想要達到南北平衡是不夠的,包括文化、教育以及社會各層面都要重視,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否則,矽谷為什麼這麼難複製呢?」他反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