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歐洲電梯龍頭通力,分家後市值翻八倍!

蔡鴻青
user

蔡鴻青

2022-09-28

瀏覽數 7,450+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通力(KONE)1910年自芬蘭起家,是歐洲電梯龍頭,在全球60個國家有超過六萬名員工,目前市值224億美元(資料日期:2022年8月15日),百年來四代僅專精單一事業領域相當少見,而其分家糾紛或可作為參考。

技術起家,危機入市

第一代哈拉爾.赫林(Harald Herlin)是工程師,1924年Stormberg公司面臨破產困境時,他危機入市,收購旗下子公司通力。Stormberg成立於1889年,生產發電機產品,於1910年買下於1905年成立的通力,1918年開始生產電梯。

洛倫茲.佩特雷爾(Lorenz Petrell)為電梯事業負責人,兩人接手後通力快速成長,業務更延伸至造船及公用事業。

二代海基(Heikki)曾在美國奧的斯(OTIS)及德國同業布朗.博偉里(Brown Boveri)工作,1932年經濟大蕭條期間,他回家接替退休的洛倫茲。

二戰後,芬蘭政府需以資本貨物形式,自1945至1952年向蘇聯支付巨額戰爭賠款,迫使通力擴大產能。

1950年代,通力在電梯產品中加入新技術,如電動門、液壓技術及電路控制,並發展芬蘭林業及造紙業所需的起重機、傳輸帶及搬運設備,1960年代已是芬蘭領先電梯供應商。

三代接班,黃金40年

三代佩卡(Pekka)1954年加入通力,當時戰後賠償已結束,經濟復甦成長,故通力於1958年組織重組,佩卡被任命為行政總裁,思考企業如何轉型改造。1964年接任總裁後,便開啟通力長達40年的發展之路。

不同於父親及祖父的技術出身,佩卡的經濟學背景促使他推動國際化發展。1967年他將通力於赫爾辛基上市,確定拓展所需的資本與資源。同年收購瑞典最大電梯公司Asea Graham,成北歐最大電梯製造商。

1974年收購美國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的歐洲電梯業務,確立通力在歐洲電梯業務的領先地位。

1981年收購升降機製造商Armor,進入美國電梯市場,也為標誌性建築提供電梯,如巴士底歌劇院。1982年多角化收購Navire Cargo Gear及International MacGregor船運設備製造商。

通力(KONE)自芬蘭起家,是歐洲電梯龍頭。圖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通力(KONE)自芬蘭起家,是歐洲電梯龍頭。圖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一統天下的極權與高壓

佩卡於1987年父親退休後升任主席,通力由此進入不同發展階段。1993年開始剝離非核心資產,專注電梯核心。

並於1994年收購美國第四大電梯公司蒙哥馬利(Montgomery Elevator Company),且進軍中國與印度市場。40年發展讓通力成為國際電梯業的佼佼者。

戰後經濟復甦及企業快速成長,使佩卡面臨眾多考驗,如上市後的複雜規範與新遊戲規則,及第一次國際拓展的內部組織轉型和外部國際挑戰,內外壓力龐大,需快速決策以成就快成長,但也因此打造了決斷性的文化。

赫林家族三代單傳,而佩卡共有五個小孩,三男二女都在他接班後出生。因工作繁忙,除了因工作而接觸的長子安提(Antti),其他孩子幾乎不在他的生活中出現。工作壓力大使他酗酒成為常態,工作繁忙更讓親子關係蒙上陰影。

遺囑之亂,陷入僵局

1989年,佩卡的父親過世。為了財產繼承及規畫,他與妻子訂立了遺囑,將財產平分給五個子女,由兩個控股公司持有,然未決定掌舵人選。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六年後,佩卡決定公司應由一人繼承,而非將股權分散,並改遺囑,將有投票權的A股轉讓給安提,隔年秋天讓他接任CEO及主席。

但秘密遺囑一事直到1999年控股公司股東會才曝光,二子伊卡(IIkka)在股東會上與父親爭執後被趕出,伊卡辭去通力董事會職務,家族自此分為兩邊。

四代長子安提接手後進行組織調整,2000年初出售美國工廠,2002年與東芝電梯(Toshiba)相互投資形成戰略聯盟,並合作在台北101大樓打造世界最快電梯。

通力2001年底時市值僅15億歐元,卻在2002年5月大膽地以7.47億歐元、溢價45%的價格,自芬蘭政府收購集裝箱裝卸、貨物裝卸、林業機械和拖拉機的工業工程公司百特科(Partek)。

合併擴大,兩造公平分拆

2003年佩卡去世後,家族最終協議在2005年將通力分拆為規模相當的兩家公司,分別為通力電梯、自動扶梯及自動大門服務,及Cargotec貨物裝卸業務。

上層股權也進行了拆分,長子安提為通力董事長,一人持有20.7%股權及62%投票權。二子伊卡擔任Cargotec董事長,其餘三名子女共平分Cargotec 30.9%股權及66%投票權,即各自擁有10.3%股權及22%投票權。家族自此分為兩個陣營,從此不相往來。

安提領導的通力快速成長,淨利由1.37億美元成長到2020年疫情前的11億。伊卡領導的Cargotec,淨利則由1.67億美元降至1.36億美元。2005年分家時,通力與Cargotec市值相當,約50億美元,雙方持股比例亦相當。15年後通力市值翻八倍,高達420億美元,Cargotec市值卻減少了40%。

通力在四代不同掌門人帶領下,從搖搖欲墜的破產公司,成長為百億美元的全球電梯龍頭,強人領導及專注核心事業是成功關鍵。選對領導人會將企業帶向對的成長道路,因此選對接班人及接班團隊,是最重要的任務。

學習點

觀察百年企業,財富成長幾乎都因聚焦事業,但成長到一個階段後,反而分散配置才能保存資產。沒有永遠的行業高點,亦難見到永遠的股票高價。

企業要聚焦,財富要分散,是不變的真理,這凸顯家族辦公室的重要性。 

俗話說團結一心,其利斷金。家族團結可以走得更久,開枝散葉人多嘴雜後,尤其在華人體系內,決策判斷很難有共識,需要有人說了算,故家族治理絕對是家族企業的重要議題。

「平分法」是否為佳很難定論,但如何分家,仍須跟利害關係人好好溝通,切勿在分家過程中親人變仇人,才是家族治理的王道。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本文為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倫敦商學院客座教授海因茨-彼得.埃爾斯特羅特 Dr. Heinz-Peter Elstrodt合著;原載於《哈佛商業評論》數位版)

你可能也喜歡

海線崛起-臺中產業起飛新廊帶
數位專題

海線崛起-臺中產業起飛新廊帶

近年「海線五雄」沙鹿、龍井、梧棲、清水和大肚迅速崛起,能源、高科技、金融業紛紛進駐,龐大投資額正湧向海線城市,市府的「富市臺中」計畫,大力招商,讓海線搖身一變成為炙手可熱的產業新廊帶。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