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通膨、美中競爭……;全球政經局勢丕變,產業首當其衝,巨變下,曾經的尖牙股FAANG,還是尖牙股嗎? MATANA是什麼?又憑什麼取代 FAANG?
2013 年,美國財經節目主持人克雷姆(Jim Cramer)提出尖牙股 FANG,這個由四間公司第一個字母組合單詞,英文就是尖牙之意。一開始只有臉書、亞馬遜、網飛、谷歌四間公司,2017 年再納入蘋果,成為 FAANG。
不過,在 Yahoo Finance 的節目科技談話(Tech Talk)上,矽谷顧問公司 Constellation Research 的創辦人暨首席分析師王瑞光(Ray Wang)表示,應該淘汰 FAANG 當中的臉書母公司 Meta 與網飛(Netflix),並納入微軟(Microsoft)、特斯拉(Tesla)、輝達(Nvidia)、蘋果(Apple)。
谷歌母公司-字母(Alphabet)、亞馬遜(Amazon)則維持不動,形成新的科技股組合 MATANA(發音類似碼它那)。
陷獲利瓶頸,臉書與網飛能突圍「變現」?
為何剔除網飛與臉書?王瑞光認為,這兩間公司的商業模式單一,隨著數位環境改變,無法找到新的變現方式,面臨瓶頸。
曾享受疫情紅利的網飛,7月公布的財報顯示訂戶數下跌,在部分國家禁會員搭便車行為後,日前更傳出將推出包含廣告的降價版訂閱方案,顯示網飛現行訂閱制無以為繼,需要廣告作為第二收入。
至於臉書挑戰,「跟網飛不同」王瑞光點出關鍵。祖克柏帶領的這間社群媒體巨頭,只有廣告,沒有其他能夠扛起重責大任的營收,即使現在正投入重金開發元宇宙和智慧眼鏡,「但它們尚未成功。」隨著蘋果調整隱私設定,大幅影響臉書廣告獲利後,急需尋找新的成長動能。
相對於這二家企業,王瑞光首先以蘋果作為對比,同時有實體產品與數位產品,又能夠透過訂閱服務獲取穩定收益。在他眼裡,亞馬遜和特斯拉也有同樣卓越的商業模式。
亞馬遜除了稱霸全美電商外,也積極進攻各個領域;特斯拉的營收雖然以銷售電動車為主,但還有能源存儲、服務等其他業務支撐。至於微軟,同時擁有企業客戶與一般消費者不同市場,且微軟在元宇宙、雲端、電競趨勢中,獲益頗豐。
相對於其他頂尖企業,節目主持人表示,輝達是一個相對令人感興趣的選擇。而且近期美國政府祭出禁令,禁止出口晶片到中國,雖然最後改口,能緩衝一年,輝達的股價仍重挫。
對此,王瑞光認為,輝達不只是一間晶片企業,「他正好身處在人工智慧、元宇宙、未來運算的中間,」即使客戶暫時收手,「長期來看他們還是會回來。」他更斷言,未來輝達仍會持續主宰市場。
從 FANG 到 MAMAA 尖牙股重組?
投資大眾瘋尖牙股,甚至讓紐約證交所推出尖牙指數(NYSE FANG+ Index),共追蹤 10 檔成分股,除了 FAANG 以外,也將阿里巴巴和百度列入其中,還有特斯拉、輝達、微軟等企業。
2021 年,臉書改名 Meta後,克雷姆也宣布,尖牙股將從 FAANG 轉變成 MAMAA。除了因應改名,他也剔除網飛,並加入微軟。今年市場原寄予厚望的成長股,因為經濟局勢變動,市值大幅修正,投資人需要將錢停泊在安全的港灣,即使沒有退場,也要求企業提出具體獲利方式,科技類股與新創公司受傷尤其慘烈。
被王瑞光看壞的 Meta 公司,股價自今年至 9 月7日大幅下滑53%,網飛則大跌 63%。仍在名單中的蘋果下跌 15%、微軟下挫 24%、亞馬遜跌 25%。至於他特別點名的輝達,股價也腰斬,減少 55%;與被嘲諷為「超跌」的超微半導體,股價大跌47%,一樣悲慘。
引領發展之餘,面臨監管聲浪
曾經尖牙股在市場中領跑,如今,在景氣巨變中,也面臨「超跌」挑戰。
《巨頭的詛咒》的作者,同時也是拜登政府的顧問吳修銘(Tim Wu)就抨擊四大科技公司(Big Four):蘋果、臉書、谷歌、亞馬遜。他認為這些企業掌握太多數據,同時又在競爭上動手腳,他們除了利用併購企圖壟斷產業;又在收購失敗時,複製對手商業模式,挾集團資源與優勢,形成不公平競爭。
吳修銘批評,這些科技巨頭,「讓仿效與排他變成反競爭,讓目標變成維持壟斷而非實質改善。」他目前在白宮擔任科技與競爭相關政策的特別助理,主導擘劃針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政策。
無論是何種版本的尖牙股,產業龍頭隨時有可能換人做。可以確定的是,能被分析師青睞的,在科技產業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只是,未來判斷這些企業的投資價值時,除了商業模式優劣以外,社會對於監管渴求的呼喊,已經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