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張家麟 只要有能力,中國願意給機會

張家麟
user

張家麟

2004-02-01

瀏覽數 24,250+

張家麟 只要有能力,中國願意給機會
 

本文出自 2004 / 2月號雜誌 第212期遠見雜誌

1977年,故總統蔣經國先生在北投復興崗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中說:「凡是黃埔子弟,都會和張家麟一樣,散發出光和熱!」當時二十一歲的張家麟,活脫脫是反共復國的典型人物。

2003年,在二十多年的軍旅和媒體工作後,除了歲月在臉上刻下的痕跡,四十七歲的張家麟看來和年輕時沒什麼不同。然而這個從頭到腳都像個軍人的媒體老兵,現在卻是山西大學科技哲學研究所的準博士,同時擔任北京中國農業大學的副教授,在大陸生根落地。「四十多歲了,總要找個可以定下來的地方,」1992年第一次來大陸採訪,現在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上海,張家麟把自己選擇大陸定居的原因歸結成兩個:長遠的發展,還有想繼續留在傳媒界。

「中國像一塊大磁鐵,吸引了全世界的資源和人力,」體認到中、長期的學術和商業機會都在大陸,加上傳播、網路和數位內容是大陸未來重點發展的項目,張家麟毅然決定舉家來到大陸。

而他在大陸的發展也讓許多人羨慕。身為經驗豐富的傳播和教育人才,即使還沒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張家麟已經拿到了北京政府給的正式居留權和學校聘書,「只要是有能力的人才,中國是很願意給機會的。」關於大陸學校在台灣社會中的尷尬地位,張家麟認為:「政治的中國、經濟的中國、文化的中國,應該分開來看。」即使政治上爭議不斷,但是兩岸經濟上的交流既然無法遏止,在文化、教育上自然也不該完全封閉。「來大陸念書,不代表就不愛台灣,」張家麟說。

「即使是到歐美留學,因為台灣人難以完全融入當地社會,最終還是要回大中華圈發展,」張家麟認為,既然最後的戰場是在中國,何妨早一點進來卡位?他指出,由於港澳台招生考試的嚴格把關,目前報考大陸知名大學的台灣學生,大多已是台灣的精英。這些人來大陸念書,基本上就是看準未來的廣大市場,還有無限的機會。

午後的陽光照射在中國農業大學的廣場上,在「三農政策」的支持下,農業大學正準備從農業出發,在生物科技、新傳播科技和數位內容上大展鴻圖。「現在的薪資還是很低,要省吃儉用,」張家麟笑著說,「然而在未來,媒體人的前途是非常寬廣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