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五點跟著漁船出海,一小時後船就泊在海中央。船上雖然有二十個釣客,但是出奇的安靜,好像只有自己一個人,」談到在台灣第一次的海釣之旅,米其林忠欣公司董事長龍鎬彬(Clement Yong)提到:「你可以釣魚、可以休息,也可以仰望星辰和月亮,整個世界都是屬於你的。」
韓國裔、在法國巴黎長大的龍鎬彬,一年半前接下台灣米其林董事長的職位。西裝筆挺的他,看起來既有企業領導人的威嚴,又似乎帶著一點藝術家的氣質。然而誰也想不到,他最大的興趣,是在深山湖畔,施展電影「大河戀」當中的「飛蠅釣法」,和強壯的鱒魚搏鬥。
蓄勢一擲,綿長的釣繩優雅地在空中劃出一道軌跡,輕輕點在水面上。這種看起來神乎其技、又像是藝術的釣法,對龍鎬彬而言,更像是一種挑戰。
「飛蠅釣法的挑戰有三個。第一是要選擇適合的人工餌,因為同一個地區的飛蠅有上百種,但是在特定季節、特定氣候、特定時間下,鱒魚可能只喜歡其中幾種,」談起他最喜歡的飛蠅釣法,龍鎬彬立刻神采飛揚。「第二是要判斷魚在哪裡,然後準確地把釣繩甩過空中,落在有魚的地方;最後一個挑戰,則是要讓人工餌落水的樣子像是真正的飛蠅,因為鱒魚很聰明,太重或太輕的下餌動作,牠們根本不會去咬。」
「最困難的一點,就是要學習像鱒魚一樣思考,」龍鎬彬表示,其實釣魚是種腦力工作。對他而言,這種藝術般的飛蠅釣法是家學淵源,「小時候住在巴黎,父親幾乎帶我釣遍法國的河流。」
長大後,背著釣具的龍鎬彬,足跡踏遍了歐洲、北美、亞洲十多個國家,其中龍鎬彬最難忘懷的是加拿大的湖光山色。前幾年夏季,帶著家人到加拿大深山一座小湖旅行的他,體會到了真正的寧靜。「整個地區幾乎沒有別人,只有碧綠的山脈和水晶一般清澈的湖水。我們每天釣魚十二小時,整個環境是如此安靜、放鬆,在這裡釣魚一天,得到的休息比在其他地方度假一週還要多。」
雖然釣魚,龍鎬彬卻很少把魚帶回家。「我們只是不斷的釣魚、放生,美國和加拿大的釣客也大多是這樣。我們要的只是釣魚時的放鬆,以及和魚搏鬥成功時的滿足感,」他表示,把魚放回水裡,可以確保以後的人還有魚可釣。「我可不希望我的子孫再也享受不到這麼好的運動了。」相較之下,台灣的釣客似乎比較喜歡帶走戰利品。「我覺得台灣釣客喜歡帶走一切,即使是比較小的魚也不放過。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子孫?」龍鎬彬露出深思的表情。
在台灣只能海釣
除了美國、加拿大等釣風盛行的國家,龍鎬彬也在亞洲的印度、阿富汗等國家釣過鱒魚,「其實這些鄰近高山的國家,也有非常多的鱒魚可釣,而且因為回教徒不抓魚,河裡的魚多到簡直像是天堂。」那時在印度工作的龍鎬彬,常常一早開著車、背著釣具出門,找到合適的地點就停下,一直釣魚到夜幕低垂為止,第二天繼續繁重的工作。
其實龍鎬彬的休閒嗜好不只是釣魚,還包括攀岩、健行等戶外活動。「年輕時我幾乎爬遍了巴黎附近的山區;甚至還攀爬過好幾次白朗峰(歐洲第一高峰)。」然而,他認為釣魚和一切的休閒活動都不同。
「釣魚時你可以得到徹底的安靜和放鬆,這是其他活動難以做到的。」對於繁忙的現代人而言,龍鎬彬認為釣魚能提供最大程度的休息。「而且你必須完全專注在『釣魚』這件事上,忘記周圍環境、忘記工作,這可是暫時脫離工作壓力最好的方法,」他表示,自己每當遇到工作壓力導致失眠或焦慮時,就會回想自己最快樂的釣魚時光,不知不覺壓力就舒緩了。
剛來到台灣時的龍鎬彬,曾經煩惱週末無處可去。
「台灣不像歐美那麼重視休閒。以前我當北美橡膠公會理事長的時候,參加過很多次的高峰論壇,那種論壇都是一天會議、一天高爾夫球、一天釣魚的,所有CEO都很樂意在這段時間徹底的休息和放鬆。」然而在台灣,別說企業界缺少這種旅遊機會,連釣魚的地方都不多。
曾經為了尋找溪釣場所,跑遍全台灣風景名勝的龍鎬彬,最後才在海釣中找回了自己最愛的寧靜和放鬆。「對我來說,台灣大部分河川污染都比較嚴重,而且釣到的魚都太小。」
雖然對台灣的溪釣環境並不滿意,龍鎬彬還是鼓勵台灣的企業人士嘗試。「釣魚是最經濟的休閒活動,只要2000元就可以做好一切準備,比高爾夫或其他活動便宜多了,」他認為儘管台灣的釣魚場所不像國外這麼多,想釣魚的人還是找得到機會。「環境是無法改變的,但只要相信自己做得到,就會找到機會。釣魚和公司經營、找釣場和開發市場,都是一樣的道理,」龍鎬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