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我現有的持股配置是採「核心持股搭配衛星持股」的組合,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概念,是從陳重銘老師的書中得知。裡面提到善用「核心+衛星」的資產配置,便能加快存股腳步。(本文摘自《給存股新手的財富翻滾筆記》一書,作者為小車X存股實驗,以下為摘文。)
5大策略,決定我的核心選股
以下是我根據自身經驗,而定下的5項核心持股篩選條件:
1. 穩定配息超過10年以上
存這類股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領取股息股利,既然退休後要仰賴股利生活,連續配息達10年以上的公司,代表它的獲利能力及股利政策都相當成熟穩定,相對較能安心長抱。
2. 每年配息落差不要太大
退休後每年靠領取股利來作為生活資金,這跟包租婆收取房租是一樣是屬於被動收入。若存股標的全部都像景氣循環股南亞一般,今年發個5元(2019年),隔年卻驟減為2.2元(2020年),便無法維持每年穩定的生活品質。
3. 股價波動小,可以安心持有
像華南金及合庫金等官股金控有個特色,就是價格相當牛皮,這對喜歡賺價差的投資人來說或許有點乏味,但站在存股的立場卻是一大利多,因為股價的漲幅一大,就會心癢癢地想賣出,一不小心又走上賺價差的回頭路,且成天焦慮地追高殺低對生活品質也會有所影響。因此對我來說,波動小、價格穩定的個股,才是安心持有的存股好標的。
4. 公司大方,盈餘分配率70%以上(賺100元發給股東70元以上)。
所謂的盈餘分配率是指公司願意拿多少比例的盈餘出來發給股東分紅,以「華南金」與「合庫金」為例,官股金控的身份再加上金融產業本身發展已成熟穩定,這兩檔的盈餘幾乎80%以上都拿出來與股東同享,因此成為我眼中的存股好選擇;另一檔盈餘分配率也相當高的就是民營的玉山金,也是值得推薦給身旁親友的好標的。
5. 股息殖利率5%以上
每當公司發布配股配息的消息,股利較高的股票就會在新聞媒體的大力宣傳下而墊高股價,使得殖利率下降。我設定買進的價格一定要在殖利率5%以上,如果因為股價上漲而導致殖利率低於5%,就會選擇先停止買進,改買其他殖利率尚有5%的存股標的。
例如兆豐金,往年除息後的價格都會有5%以上殖利率,但2021年由於股價上漲的關係而殖利率降至4.8%,就只能忍痛不買,改買合庫金與華南金。
我的存股「每年目標設定」與「持股配置」
下面想來介紹一下自己存股每年目標設定的方式,以及現有持股配置比例,供大家參考。
存股目標設定
一般坊間書籍存股目標訂定以「張數」為多,不過一旦設定存個股50張、100張,容易令人感到到目標遙遠,缺乏動力。
以玉山金、兆豐金的價格,一般上班族大約要2個月才能存上一張,獲得增強的時間太久。加上金融股我都是集中在每年月除息後至12月買入,如此操作一年只有4個月能在張數上取得成就感。
因此我改以「年存總金額」為目標,假設規畫一年存35萬投入股市,扣除績效獎金3萬、年終獎金8萬後,還剩下24萬要存,所以平均每個月存入2萬,就能達成年存35萬的目標。
這樣1年只需要專注於金額有沒有存到即可,不必為了存滿張數而在高點急於買進。
當然,年存多少還是要根據實際薪水與生活支出來訂定,不要太善待自己,也不必太過自苦,挑選一個在生活與存股之間取得平衡點的金額,才能走得長久。
善用持股配置,提高存股效率:核心股60%+ 衛星股40%
我現有的持股配置是採「核心持股搭配衛星持股」的組合,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概念,是從陳重銘老師的《不敗教主存股心法活用版:教你存自己的300張股票》書中得知,裡面提到善用「核心+衛星」的資產配置,便能加快存股腳步。
一、核心持股:民營+官股金控(60%)
老師以地球和月球來比喻,地球是行星,月球是衛星。地球為主體,亦即我們主要的「核心持股」。
選擇核心持股的重點,在於可每年穩定提供5%∼ 8%股利的股票,累積張數越多,現金流的威力越大,藉此打造未來支付房貸及退休生活的被動收入。這類型股票雖有價格平穩、令人安心持有的優勢,但也伴隨獲利、股價成長動能較低的缺點。
目前我的「核心持股」約占60%,其中民營玉山金占10%,官股兆豐金、合庫金、華南金共占50%。
二、衛星持股:台積電、趨勢向上的ETF(40%)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體積較小,且繞著地球轉,這是可以用來做價差的「衛星持股」。適時透過「衛星持股」賺價差,再將獲得的錢買進核心持股,便能加速張數的累積。但做價差很考驗投資者的眼光,必須勤做功課或對相關產業有深入了解,才能挑選出股價在未來幾年有上升潛能的個股。
「衛星持股」要選擇成長股,預期未來股價與獲利會大爆發。不過這種公司因為適逢設備、規模大量擴張之際,會保留較多的盈餘來拓展事業版圖,故現階段盈餘分配率都不高,須忍受幾年的低殖利率,才能換取公司產能成熟後的獲利成長,例如台積電。不敢單壓個股的朋友,也可以選擇未來趨勢向上的ETF 如0050、00757。
在成長股的選擇上,我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因為我的「衛星持股」個股只有台積電一檔。畢竟這樣技術領先、EPS 持續成長的優質公司,我目前只知道這一家,所以不打算貿然買進其他不了解、沒做過功課的個股。
從2020年起慢慢存零股,打算放到2、3年後,待台積電工廠蓋好、產能成熟後賣出,當作房屋的裝潢費。不過,成長股著重於股價未來的成長性,當下殖利率不高,若持股比例太高會降低當年整體的殖利率。因此,我現在將衛星持股的上限定為40%,一旦超過會優先購入核心持股。
三、傳產:南亞、亞泥(不景氣時加碼,比例不限)
南亞是台塑四寶之一,亞泥為水泥業,二者皆為穩定配息超過38年的傳產大佬,但身為景氣循環股,股利會隨景氣大起大落。所幸這2檔股票景氣循環的時間很少重疊,我從2013年抱到現在,還不曾遇過2檔同時都不景氣的情況,頗能互補。
因此若考慮投資景氣循環股,挑選2種截然不同的產業,也是一個解決股利大起大落的辦法。
景氣循環股價格起伏高、股利落差大,所以我不會放在每年固定購買的名單內,只有遇到景氣差、股價較低時(如:亞泥30元、南亞66∼ 70元左右),才會考慮額外加碼。
核心持股及衛星持股的比例
我認為這兩者之間的比例可根據自己的「價格漲跌耐受度」及「股利現金流的依賴度」來彈性調整。
年輕人現金流依賴度低,衛星持股比例可多些;退休族或準備退休的朋友,現金流依賴度高,衛星持股比例就要少些;保守型投資人核心與衛星持股比例可抓「8:2」;比較願意承擔風險衝刺的朋友可各抓「5:5」;甚至年輕又大膽的投資者,可於前期投入100%衛星持股,待股價成長或屆齡退休時,再全部轉換成核心持股。
兩者比例多少沒有正確答案,重點在於釐清自己的心。只要能讓自己抱得開心、抱得安心、抱得長久,就是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