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運量逐年提升,連結國門桃園機場到首都台北市的桃園捷運,每到上下班尖峰時段,總是擠滿人潮,擁擠程度甚至不亞於北捷人流量最大的板南線。桃捷公司欲斥資60億元添購10列車廂提升運能,但這條通車時間僅8年的軌道運輸系統,卻因號誌系統停產,使得列車增購計畫卡關。未來搭乘桃捷的通勤族,難道只能默默忍受這樣人滿為患的窘境嗎?
車廂過擠,是目前機捷通勤族的熱議話題,但將時間回推數年,呈現的卻是另一幅光景。需求不足,導致這條自2017年通車的軌道運輸系統,竟一連虧了6年。
「疫前的2019年是機捷運量的最高點,平均日運量約7.6萬人,後來因疫情慘跌,到我來(2023年2月)之後,平均日運量回升到7.4萬,但還是沒有恢復到2019年的量能……。」桃園捷運總經理莊英震近日接受《遠見》專訪,娓娓道出當時機捷面臨的困境。「當時機捷的累積已來到37.06億元,又跟銀行借8.73億元,要解決這個財務問題,我們採取了一個策略,就是以供給帶動需求。」
桃捷轉虧為盈,運量5年跳升50%
桃園捷運自2023年4月推出加班車,截至目前為止,共加開15班次加班車,以A8(長庚醫院站)等直達車、普通車均會停靠的車站來說,班距縮短至5分鐘一班,乘客的等車時間已大幅縮短。對目前機捷的號誌系統來講,班距5分鐘已是極限,莊英震說,若要再縮短,可能需要考慮將整套號誌系統進行更換才辦得到。
這項以供給帶動需求的策略成功奏效,交通部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機捷的旅客人次為2796.3萬,2023年就來到3292.7萬,2024年更創下4189.7萬,5年間的運量成長率將近50%。從客運收入來看,2019年的收入為17.5億元,2024年則是26.1億元,增幅同樣也來到50%左右。
從客源來看,會使用機捷的旅客大致上可分三塊,國際旅客、國內通勤旅客、休閒旅客,其中國際旅客對桃捷來說,更是重中之重。因為以平均票價來說,一位國際旅客搭乘機捷,約可貢獻96元,相比另兩個客源的25、30元來說,至少在3倍以上,因此如何吸引國際旅客使用機捷,是莊英震就任桃捷總經理以來的思考重點。
透過跟國外鐵道業合作交流、海外旅客大宗切票等相關作法,莊英震自豪地說,根據統計資料,2024年桃園機場每日平均出入境旅客為12.1萬人次,雖仍少於2019年的13.3萬人次;但截至6月的數據,今年搭乘機捷的出入境旅客為3.6萬人次,較2019年同期的3萬人次增加近1/5,顯示桃捷的推廣做法見效。
TPASS+異業合作帶動運量成長
另就國內通勤旅客、休閒旅客這兩個部分,機捷則鎖定TPASS通勤定期票宣傳、沿線商家異業合作這2個策略來帶動運量成長。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止,這兩部分的客源加起來約每日9萬282人次,較去年同期的每日7萬6549人次,增加18%左右,同樣成效驚人。3大客源同步增長,推升民眾對機捷的需求,「機捷擠得像板南線一樣」的說法,於是在社群平台間瀰漫開來。
為了追上民眾對機捷的搭乘需求,桃捷公司自去年初著手規劃增購10列車,以提升整體運能,卻因號誌系統停產嚴重卡關。
莊英震解釋,機捷目前採用的號誌系統,是英商英維斯的產品,這家英商後被德商西門子收購,機捷向電聯車製造商提出採購需求後,車商向西門子洽詢,卻收到「因部分第三方供應的設備已停產,無法供應報價,建議須同步更新道旁號誌系統」的回覆。換言之,整個列車採購案的金額,將從原本僅需購車的60億元,大幅上升到170億元,其中110億是用來更換道旁號誌系統,但這套系統使用至今,不過才8年多,折舊都還沒攤提完,讓台灣相關方面均難以接受。
桃捷公司也向《遠見》補充,號誌設備共計12項,西門子所稱的「第三方供應的停產設備」,經確認後計有6項設備停產,但桃捷公司盤點備品數量充足,可滿足至少營運25年以上所需,預估可使用至2049年,且公司每年與原廠簽訂維修合約,無斷料導致無法營運的問題。
緩解北段車廂擁擠現象,桃捷將祭2短期措施因應
從設備面來看,莊英震說,機捷的電聯車使用壽命約可到50年。而號誌系統等電子設備,一般做法是在使用25年後再進行更換,這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做法。換句話說,從設備面來看,機捷現有的號誌系統使用到2043年再進行更換,是最理想的做法。
但更換號誌系統除有設備面的考量外,也須將需求面的考量涵蓋在內。以目前機捷的旅客乘坐狀況,尖峰時間為每日上午的7點45分至8點45分,路段則是在北段的A3站(新北產業園區)至A2站(三重站)。該路段的乘載率平均為每平方公尺站3.27人,較板南線尖峰時間的乘載率,平均每平方公尺站4.13人,僅剩一個人的差距。
莊英震指出,雖然機捷A3至A2尖峰時段的平均乘載率達每平方公尺站3.27人,但其實旅客大多擠在某一班次,「這一班次的前面那班,或是後面那邊的人就比較少,有可能這班列車的抵達時間,較吻合上班族的通勤時間。」
為了解決A3至A2尖峰時段的列車擁擠問題,機捷已研擬幾項短期內可推行的方案,除了透過宣導、早鳥優惠等常規做法外,由於直達車(僅停靠A13第一航廈、A12第二航廈、A8長庚醫院、A3新北產業園區、A1台北車站)目前的平均承載率較低,平均每平方公尺站不到3人,桃捷公司已規劃讓直達車增停A2站,來平衡目前普通車過於擁擠、直達車仍有餘裕的狀況。
另外,由於目前直達車與普通車的座位規劃不同,以每平方公尺站4.5人來推估列車運能,一列普通車最滿能載845人,但一列直達車就只能載645人,一來一往就差了200人。因此桃捷公司也同步規劃減少直達車的座位數量,以提升直達車的運能。「A3到A2這段,最低運能需求需達到每小時8400、8500人;如果將直達車的部分座椅拆除,預計每小時的運能可來到9000,如此就足以因應現有的旅客搭乘需求。」
評估未來運量成長,更換號誌系統時間應落在這年
特別是目前機捷的旅客搭乘需求,大多擠在北段,而南段的搭乘需求仍低,「只要解決北段這一段的搭乘需求,也不一定只有買車,才可以解決目前的車廂擁擠問題。」莊英震說,評估未來的運量成長,依靠上述的短期因應作法,現有列車應可因應到2045年。若能如此,就能剛好銜接2043年,這個號誌系統最具成本效益的更換時間。
但他也強調,何時啟動更換號誌設備的規劃,仍須視需求量的變化而定,若旅客的搭乘需求成長強勁,更換號誌的時間點就勢必得提早啟動。
除了上述的應急方案外,莊英震也透露幾項中長期抗戰方案,例如可將桃園市其他捷運路線的車輛需求整併,待整體需求量達到一定規模後,再與西門子協商,提高可行性。或者,桃捷公司也已委請廠商對這些所謂的「第三方停產設備」進行開發,待開發完成後再與西門子協商,就更有理由說服西門子「改變想法」。
機捷這兩年終於掙脫虧損泥淖,但在運量成長的康莊大道上,如何化解列車增購困難的挑戰,提供通勤族更有品質的搭乘體驗,將是機捷能否再向上提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