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發生至今超過兩個月,西方國家發起了對俄羅斯幾近全方位的制裁,跨國企業也接連撤出俄羅斯,或暫停在俄業務。這些制裁,對俄羅斯當地民眾的實際狀況影響為何?
一位居於俄羅斯第二大城、聖彼得堡的當地民眾表示,目前生活沒有遇到特別困難,但預期過幾個月後,在8、9月時,來自西方國家和企業的制裁效果,就會對生活產生巨大影響。
目前於MyProGuide俄羅斯任職導遊的小霞(化名)向《遠見》表示,西方制裁對俄羅斯的影響,根據不同區域的發展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聖彼得堡屬俄羅斯國內生活水準較高的城市,以目前來看,這些制裁對聖彼得民眾並無造成太大的困難。
跨國企業接連撤出俄羅斯,小霞指出,以她個人的消費情況來看,有一些習慣去的連鎖店已經關閉,大約「30%~40%習慣去的地方都關閉了」,但基本沒有影響到當地民眾的生活狀況。
另外,她也提及,在俄羅斯「走後門」的現象比較流行,一般民眾若在市面上找不到想找的商品,付稍微高一點的價格,還是買得到。
具體來說,一些食品及日常用品價格,價格有稍微變貴一點,但漲幅沒有太大,這是因為目前的商家都備有數個月的庫存品,仍在繼續用這些庫存品,以原來的價格進行銷售,「大概在三、四個月內,不會碰到什麼大困難」。
尤其俄羅斯其中一項主要出口的項目是農產品,必須要到夏天結束後,才會知道整個農業的狀況為何,以及會如何影響國家的經濟。當地民眾雖然都了解,歐美這些制裁一定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目前尚未明顯感受制裁對他們生活的影響。
可以說,俄國人雖普遍認知經濟會出現大問題,也都一直在尋求答案,但仍處於莫衷一是的狀況。
交通方面,制裁效果已開始顯現
但在交通和休閒方面,制裁的效果已經開始顯現,由於部分設備已經無法取得,依賴航空及汽車的交通方式,逐漸愈來愈不可行,而這一方面的影響,嚴重影響她所從事的旅遊業。
小霞說,受到制裁的影響,俄羅斯旅遊業的前景,可說「悲觀得不得了」。
在戰爭前,所有人對後疫情時代防控措施的鬆綁,都還抱有樂觀的想法,但在戰爭發生後,態度轉趨悲觀,預期外國觀光客在俄羅斯將大減,保守估計復甦可能要十年。甚至跟俄國關係較好的國家,也會因為航空問題,減少赴俄的人數。
另外,因為戰爭導致的經濟危機,也會影響俄羅斯本國人民的收入,一般旅遊行程中,住宿、飲食、交通的花費是硬支出,但導遊這種軟支出,「有機會不花錢的話,就不安排了」。因此純粹就旅遊業來看,近期就會跌入谷底。
小霞坦言,戰爭剛爆發時,當地民眾確實有感受到戰爭的氛圍,甚至還有停課,但發展至今,這種氛圍已經幾乎沒有了。
她並稱,俄羅斯跟烏克蘭的關係,不像台灣跟中國大陸的關係,基本上是認同同一個民族,許多家庭在兩地之間來來去去。以她為例,她爸爸家在烏克蘭,小時候每個夏天都會去烏克蘭過暑假,父母在烏克蘭相識、結婚後,再舉家搬到俄羅斯。
上一輩的俄羅斯及烏克蘭民眾,對於1991年的蘇聯解體,都認為是「特大的錯誤」。
對他們來說,就好比今天晚上睡個覺,隔天起來國家就分裂成俄羅斯、烏克蘭及白俄羅斯三個國家。因此,對大家來說,現在發生的戰爭,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難受的事情。
制裁意外激起俄人對政府支持
而在經過這場戰爭後,俄羅斯人對西方國家、烏克蘭,甚至是俄國政府的態度有無變化?
情況依照不同年齡的俄羅斯人,他們的背景與接收訊息媒體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觀點。
小霞說,她代表的是30歲至40歲這一族群,基本上年紀比她大的,囿於其接收訊息的管道多為國營的電視,成長年代為蘇聯時期,對西方國家的態度一直以來都不好。
而年輕人部分,因為生長於全球化時代,多會接觸不同的訊息管道,對西方的看法就比較多元,也較能理解不同國家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她說,當俄羅斯開始這場軍事行動,以西方國家的立場,不可能站在旁邊「看戲」,所以當然會對俄國制裁,就她個人而言,不會因為這些制裁而影響自己對西方國家的態度。
與此同時,當一個民族,如同現在的俄羅斯,周圍都是自己的敵人,民眾對現在政府展現支持也是「很自然的狀況」。西方國家這些制裁,目標雖不是幫俄羅斯政府取得民眾的支持,但卻必然會造成這種效果。
小霞指出,在兩個月前,俄羅斯境內不同人對軍事行動、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的態度都不一樣,不僅僅是在同事、朋友之間,甚至在家人之中也出現南轅北轍的看法。
但在兩個月之後,雖然許多人仍然反對這場戰爭,質疑政府為何做出這個決定,但基本上所有人都會認同,必須先支持現在的政府,才能立即結束這場戰爭。
所以國際對俄羅斯的制裁,到底能否發揮預期的效果?還是可能反而變成民眾支持普丁政府的新推力?有待更多時間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