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由華人、馬來人及印度人多元族群組成的國家。多元種族的國家,要維持族群和睦,為統一目標齊心努力,並非易事。若政策失誤,引起種族衝突,後果不堪設想,一旦流血,即無是非可言,許多無辜人民將蒙受其害。因此,處理族群問題必須深思熟慮,以尊重、扶持及公平的態度對待各族,才能長治久安。
省籍和方言
華人是新加坡最大的族群,多數來自福建及廣東兩省。由於狹隘的地域觀念,早期曾發生潮州人和閩南人械鬥事件;又因某些省籍移民看輕海南人,以致海南人與其他省籍人士衝突不斷。英國殖民地政府時代,政府委任一位「華人政務司」,專門處理華人社會的糾紛。許多宗鄉會館組織如福建會館、廣東會館及同鄉會,也參與排難解紛及仲裁。經過多年演變,新一代華人的省籍觀念趨於淡薄甚至消失,藩籬才完全消除。促成這個改變的因素是:
(1)政府提倡華人廣泛使用華語,不用方言。
(2)不同籍貫的男女通婚後,家裡使用華語或英語,下一代漸漸失去方言,省籍觀念因而日益模糊,再無所謂的省籍情結。
統一教育源流和雙語政策
在殖民地時代,政府扶植英文教育。英校畢業生就業容易,可擔任公職或就讀當地的英文大學,成績特優者可獲獎學金赴英國知名大學深造。而華文中學畢業生不能擔任公職或就讀當地的英文大學;即使後來華人社會自行募款設立了接受華校生的南洋大學,學位也不被政府承認,只能在工商界擔任中低階層的工作。華校生因此覺得受到歧視,對社會現實不滿,多成為學運及工會組織的活躍份子。
為了消除華、英兩種教育源流各自為政所帶來的不良後果,新加坡政府在1970年代設立統一的教育源流,實施以母語及英語為教學媒介的雙語教育制度。在統一源流下,只有一種學校,再也沒有華校與英校之分別。教學媒介以英文為主,母語為輔。不同種族的學生,無論是華人、馬來人或者是印度人,都進入同一種學校。只不過華人學生必須學好英文及華文,馬來人學生必須學英文及馬來文,印度人學生必須學英文及其母語(大多是淡米爾文)。
保留各族的語言、文化與宗教信仰自由
新加坡認為各個族群不同的語言和文化,是國家文化資產之一,值得保存與發展。人民雖以英文為共同語文,各族群仍須瞭解他們的文化根基,以保存及發揚亞洲的傳統和價值觀。政府的教育政策,落實以英文為主、母語為輔的雙語制度,強調學生在英文外須學好母語,母語成績及格才能上大學。政府也鼓勵民間團體舉辦各個族群的文化活動,如華族文化節、馬來族文化節、印度族文化節等。新聞媒體方面,有英文、華文、馬來文、淡米爾文的報刊和電視節目。政府也強調宗教信仰自由,各個族群可以自由信奉所屬宗教。
此外,為阻止別有居心的人煽動種族主義,政府可引用「內部安全法令」,在不必審訊下拘留滋事分子一段時日。
扶持弱勢群體
對於弱勢群體,新加坡政府不分種族,均給予適當的協助和照顧。低所得的家庭,可申請購買政府所興建的組屋(相當於台灣的國民住宅)。每當水電費或消費稅提高,政府常以減免公寓維修月費抵消,以減輕低收入者的負擔。政府也鼓勵各族群設立自助發展會,協助同族低所得家庭在教育及學習技能方面的需要,並且先後成立「華人自助發展會」(CDAC)、「馬來人自助會」(Mendaki)、「印度人發展會」(Sinda)及「歐亞人協會」(Eurasian Association)。
對馬來族群的協助
新加坡的馬來人在經濟實力與專業領域方面比較薄弱。和馬來西亞相比,他們沒有像該地馬來人一樣掌握政權,也沒有「原住民」的特權,難免有失落感。在這種情形下,他們很容易被煽動,新加坡歷史上數次種族暴動,都涉及馬來族群。要消除這種危險,就是鼓勵他們與其他族群增加接觸。為了製造更多與其他族群接觸的機會,政府規定每座公寓必須保留10%左右的單位給以馬來人為主的少數族群居住。馬來人沒有特權,但政府承認其特殊地位。政府特別立法和設立回教婚姻法庭,來處理其婚姻訴訟事件;也曾免費提供大學教育給成績良好的馬來人子弟就讀。透過馬來人自助發展機構,政府給予教育及技能訓練的協助。
新加坡深知其地理位置敏感,必須謹慎、務實地處理外交和內政。馬來人只占總人口14%,但新加坡的國語是馬來文,國歌是以馬來文填詞,軍隊也採用馬來語做為操練口令。華人占77%,教學的主要語文、政府文件及工商界的常用語文,卻是英文。如此遷就與務實,原因無他,區域安寧和國家和諧才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以身為新加坡公民為榮
新加坡自1965年獨立以來,國家認同已然確立。以前的華人自稱華僑,以中國為祖國、僑居地為第二故鄉,如今華人都以身為新加坡公民為榮。而生長在新加坡的馬來人、印度移民後裔,也自認是新加坡公民。這三個族群都明白必須和平相處,才能替後代子孫帶來安定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