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陳建隆搶「第一」,闖出漏子

楊麗君
user

楊麗君

2003-09-01

瀏覽數 20,600+

陳建隆搶「第一」,闖出漏子
 

本文出自 2003 / 9月號雜誌 第207期遠見雜誌

政府即將有一連串利多,取消發行海外信託憑證(GDR)三個月閉鎖期,絕對沒有問題!」7月初,台北股市動起來,儘管財政部證期會還沒有任何動作,財政部長林全還沒有點頭,外資圈就已開始爭相轉述第一金控董事長陳建隆神秘而肯定的預言。

果不其然,阿扁總統拚經濟,轉向台灣股市,繼7月7日取消外國專業投資機構(QFII)制度,7月16日證期會接著就宣布取消海外發行GDR新股閉鎖期三個月(指買入海外交易的GDR須三個月後才能轉換成台灣股票)的規定,連同7月17日取消投信募集海外基金總額限制等三項規定,阿扁政府等於一連送了台灣股市,尤其是外資三個「大紅包」。

「再也沒有外資會懷疑陳建隆的神通廣大,」一位外資證券體系總經理有些遺憾沒有早些建議外資客戶進場。取消GDR三個月閉鎖期的措施,因而在外資圈被戲稱為「第一金控陳建隆條款」。

國際股市間除了針對資方和員工配股,對一般投資人並沒有閉鎖期的規定。但是因為台灣股市相較於國際股市流通性有限,往往形成企業海外發行GDR增資產生折價(指比國內當日股價低)發行情事,證期會為避免國際投資人於國外股市和台灣股市間大幅套利,過去,特別設了三個月閉鎖期的條款。

「這下一定會出事,一旦取消閉鎖期的防火牆,折價幅度即不應過高,否則就會產生很大的套利空間和弊端,」一位新銀行總經理在知道證期會取消三個月閉鎖期後,心知不妙地說。

他還進一步指出,為了順利發行,應該更改價格(指折價幅度),但是不應該更改交易規則。

7月24日,第一金控宣布成功以新台幣17.5元左右,發行5億1500萬餘美元的現金增資GDR,結果元大京華證券海外子公司及相關公司共買進了約26%,消息傳回台北,金融市場為之譁然。

緊接著,財政部展開調查,8月13日,前第一金控董事長陳建隆、總經理董瑞斌即黯然宣布辭職。

五大疑點待釐清

引爆整個事件的第一個疑點是,為什麼要取消三個月閉鎖期?取消閉鎖期後為何折價幅度仍高達11%發行(國際慣例通常約5%),徒然創造大幅套利空間?

尤其,在第一金控發行GDR之前,外資出脫第一金持股及融券放空的數額都不尋常地大幅增加,似乎已預知第一金控GDR的折價幅度不會太小;而第一金控GDR的定價結果,以當天市價看提供了約一成一的套利空間,若與放空高峰的股價相比,折價幅度更達兩成以上。

有人成功套利,就有人發生損失,發生損失的人正是被蒙在鼓裡,股價因為外資放空而接連走跌的第一金控近二十幾萬散戶。

另一個疑點是,台灣在海外發行的GDR,既然是提供海外法人投資(國際慣例不會賣給本國自然人或本國法人),為什麼賣了將近40%給「假外資」的台灣法人套利?

尤其令人質疑的是,無論發行存託憑證或海外可轉換公司債(ECB),發行公司和主辦承銷商在分配額度時,原則上不會將額度集中給特定人(國際慣例多約3%,頂多5%),為什麼元大集團一家可以獲得約26%的額度?

先行在國內售股或放空的外資或法人,如果沒有買到第一金在海外低價賣出的GDR,就不容易賺到預期的價差,因而分配到愈多的第一金GDR,就擁有愈多的套利籌碼;這顯示第一金低價GDR的分配,也可能存有圖利特定人的空間,這也是各方指責可能涉及內線交易的關鍵。

一銀產業公會理事長宋介馨說,陳建隆將員工配股十萬張中77%的額度讓給他所承諾配銷的特定人,如果以每股3元的差價來看,至少就讓特定人賺走2億3000萬元。

第四項啟人疑竇的是,這次賣超第一金最大的外資券商,竟是負責承銷第一金GDR的德意志證券公司,即使其間沒有違法,德意志券商已無法免除利益衝突的道德質疑。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一家美系券商高階主管指出,去年,美國企業財務醜聞鬧得滿城風雨時,華爾街券商承銷與經紀部門間的利益衝突問題,就曾引發廣泛討論。美系券商經過投資人「信任危機」後已產生更高的自我規範,歐系券商毫不避諱利益衝突的道德危機,徒然置美系券商和歐系券商於不公平競爭地位。

第五個疑點是,國民黨立院黨團指稱陳建隆為了釋股順利,找了很多人來買GDR,甚至懷疑陳建隆挪用員工認購額度,自己從中牟利達1億元以上。

陳建隆究竟是否涉及不法,檢調單位已進行調查,但是如果陳建隆或第一金控發行 GDR以前,有洽特定人或公司認購卻未告知主管機關,或是因此使公司股東和投資人受到損害,則金控公司和陳建隆可能違背證券交易法的誠信原則條款,應負起賠償責任。

林全為何替陳建隆背書?

針對第一金控發行GDR和陳建隆、董瑞斌的去職,財政部長林全幾度強調,「陳建隆雖未違法,但有瑕疵。」

檢調單位尚未查明前,林全為何為陳建隆未違法背書,令人不解。但是財政部和府院高層快刀斬亂麻要陳建隆去職,似乎說明了陳建隆「雖不確定有無法律責任,但有行政責任,」金融學者出身的立法委員殷乃平形容。

他進一步質疑,「第一金控GDR可能涉及內線交易的漫天疑雲,造成小股東損失,挫傷台灣金融市場形象,乃至阻礙後續金融機構赴海外發行GDR等負面影響,豈是陳建隆一人下台可以概括承受?」

陳建隆的去職,殷乃平解讀,財政部長林全是希望一切到此為止。但是一切內線交易風波是由解除三個月GDR閉鎖期而起,是誰准許?准許並開了套利大門之後,為什麼沒有防止圖利特定人的機制?

殷乃平認為,財政部證期會官員、財政部長、乃至阿扁總統都有行政責任,政府欠第一金股東乃至全民大眾(第一金為官股金控)一個交代。

業界議論紛紛,陳建隆的去職,除了政治面的考量,更有選舉面的盤算。

據瞭解內情人士指出,陳建隆的下台不完全是因為這次的事件,先前他不經董事會同意在外成立信用卡公司,任意購買球隊,以及不聽從總統府財經小組建議讓第一金控與兆豐金控合併等事件,引起民進黨高層的不滿。

尤其是阿扁總統原欲藉涉嫌背信罪名拉下劉泰英,樹立政府打黑金和整頓金融的形象,媒體輿論卻批評早已犯下背信罪的陳建隆,因為是「國王人馬」依然穩坐高位,對扁政府的威信不無打擊。

隨著選舉逼近,民進黨高層評估,陳建隆早已是阿扁總統競選連任的「負分」而不是「加分」,即有換下陳建隆的意思。

尤其,根據民進黨高層研判,陳建隆如果不下台,這次第一金控GDR風波必然會向上延伸。時值大選將近,金融市場有關元大集團總裁馬志玲是「老闆娘」股市老師的傳言不斷,阿扁陣營擔心競爭對手會拿來做文章,對阿扁總統選情十分不利,多贊成阿扁先砍自己人。

陳建隆對自己的下台,早有預感。他在黯然下台後說,我只不過提早提出辭呈罷了。

「台灣金融市場邁向全球化之際,散戶在這次第一金控GDR風波中,學到了遭法人砍殺的教訓,我們的政府呢?他們可學到什麼教訓?」政大金融系教授沈中華感慨地拋出一個大大的問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