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君王和策士是不可分離的共同體,所以他在施政時,一定要明智地聽取建言並實際執行。君王應該了解每個顧問的特質,正如顧問熟知君王的理念,所以古羅馬詩人馬提亞爾(Martial)說:「了解臣下,是君王最重要的能力。」(本文摘自《萬事問培根》一書,作者為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以下為摘文。)
連上帝也需要建言
人際關係中最大的信任,就是相信建言者。在其他的信任關係中,我們只會託付生活一小部分,比如土地、財物、子女和信貸等具體的事物,但是我們卻會把所有事情都告訴信賴的顧問。因此,擔任顧問的人應當忠誠又正直。
無論君王多有智慧或多偉大,都得仰賴策士,沒有人會因此懷疑他們的能力與威信。連上帝也需要建言,還把「策士」定為聖子耶穌的尊號(《以賽亞書》第九章)。所羅門王也堅定地說:
多聽取建言,國家才能安定。
凡事都會有二次考驗。如果眾人沒有為它吵得面紅耳赤,它也得接受命運的考驗,在大風大浪中上上下下、難以捉摸,就像醉鬼的踉蹌腳步。
為什麼顧問與策士對領導者很重要?
所羅門王了解建言的力量,他的兒子羅波安卻誤信建言而使國家分裂。上帝所珍愛的王國,就是因為錯誤的建言才分裂解體。因此我們得到教訓,原來錯誤的建言有兩個特點,而且不難發現。
首先,它通常是年輕人提出的,其次,它的內容幾乎都很偏激。
君王和策士是不可分離的共同體,所以他在施政時,一定要明智地聽取建言並實際執行。
古人用神話故事說明這個道理。據說,眾人之王朱庇特娶了建議女神墨提斯(Metis),此後兩人就不可分離。之後墨提斯懷孕,但孩子還沒生下來,朱庇特就吃了墨提斯。於是他自己也懷了身孕,並從腦袋中生出全副武裝的雅典娜。
這個神話雖然有點殘忍,但卻指出了治國的祕訣:君王應該善用國家的議事機構。
首先,他們得到君王授權討論國家事務,這就是受孕懷胎的過程。事務的處理方式。在討論中,相關的措施發育成形,然後等著出世,但不能由議會做出最後決定並發布命令,好像全都是他們的功勞。最後的決斷權一定要在君王手上,讓外界看到,最後指示是由他所發出。
在人民眼中,君王是經深謀遠慮,才以雷霆萬鈞之勢發布政令,雅典娜全副武裝地來到世上。當百姓發現,這些政策不是以君王的權威強行頒布,而是因為他才智過人,這時他的威望就會更高。
延伸閱讀
尼采:與人交流時,需要具備裝傻的假遲鈍
請人提出建言,有三個弱點
不過,請人提出建言,也會有風險,所以要留意以下幾點。首先,你必須透露自己的機密事項,所以祕密可能外露。其二,君王的權威會減弱,造成外人感覺他能力不夠強。其三,顧問不可靠甚至心懷不軌,他們提出的建議都是為了圖利自己。
祕密可能外露
因為有這些風險,義大利有人提出過一種理論,且法國好幾個君王實踐過:「機密內閣」,英國也有樞密院,但這種解決方法比問題本身更可怕。其實,君王要審慎做選擇,沒有必要把所有事都告訴顧問。他可以針對具體事項分別諮詢,但沒必要講出自己究竟會怎麼做。君王要小心,絕不能洩露重大機密。
至於機密內閣,正如羅馬劇作家泰倫斯(Terence)筆下的寵臣說說:「我渾身上下都是漏洞。」這也許是他們的真心話。多嘴的人以洩露祕密為榮,卻不知造成重大的危害,讓負責守密的人功虧一簣。
有些事確實需要高度保密,除了君王以外只能有一兩個人知道。謀士只有一兩個,也不一定不好,除了保密程度高,給出的建議也比較一致,不會眾人莫衷一是。但只有精明、審慎又專制獨斷的國王才適合這種決策方式。
此外,這些心腹也必須是足智多謀的策士,還要死心塌地跟隨國王,以實現他的意志。英王亨利七世就是這樣的國王。重大的事務,除了大主教莫頓(John Morto)與福克斯(Richard Fox)之外,對其他人絕口不提。
君王的權威會減弱
不過,要如何維護君王的權威?前面提的神話故事就已經有答案。君王前去主持議事,尊嚴不會減少,反而會提高。從來沒有一位國王因為聽取建言,導致臣民對他失去信心。哪怕某個顧問權勢太大或結成黨羽,也容易被發現並糾正。
顧問是否心懷不軌
下面來談談最後一個風險,策士提出建言是為自己的利益。《路加福音》說:「遇得見世上有信德嗎?」人與人無法彼此信任,是整個時代的問題。有些人天性忠厚又誠懇,做人耿直坦率,但有些人陰險又奸詐;而君王應該招募前者。
一般來說,顧問群總是不大團結,反而是彼此監督。所以,如果其中一人出於私心或黨派利益來進言,總是會有人向君王告發。總之,最好的對治方法是,君王應該了解每個顧問的特質,正如顧問熟知君王的理念,所以古羅馬詩人馬提亞爾(Martial)說:
了解臣下,是君王最重要的能力。
另一方面,策士不應一心揣摩君王的想法。他們應該具備的品德,就是能幹練地處理公務,而不是摸透君王的個性。屬下應該直言不諱,而不是迎合上級的好惡。
君王聽取意見應該「聽兩次」
君王應先個別聽取意見,之後再召集眾人一起討論,這樣才能得出有用的結論。在私下場合,臣屬比較能自由發言,開會時說話就比較謹慎。一對一談話時,我們比較放心,敢表達自己的好惡。有他人在場時,說話就難免有各種顧慮。
因此,君王最好在以上兩種場合徵詢意見。在私下場合,地位較低的人比較敢發表意見、暢所欲言。在公開場合,地位較高的人講話會比較謹慎,以免觸怒眾人。
不過,只是就事務本身聽取意見,不問該由誰來辦理,那也是白忙。因為事務本身就像無生命的泥塑,挑選合適的人來辦理,才能為它注入生命。所以絕不能籠統、抽象地討論人選,猜想對方是哪種人、有哪種的性格,或只看他的背景資料,都是不夠。不管犯下嚴重的錯誤,或是出於優秀的判斷,凡事最終看個人的選擇。
亞拉岡的阿方索王子(Alfonso d'Aragona)說:
最完美的顧問是死人。
這話說得沒錯。人講真話時,難免會臉色發白,但書本卻直言無隱。所以,曾在政治舞臺上呼風喚雨的人,他們所寫的書一定要好好拜讀。
提案前先達到初步的共識
當前,大多數的地方議員只是烏合之眾,對市政要務只會閒聊,但不進行辯論,草率就作出決議。事實上,有重大爭議的問題,最好在第一天提出,然後隔天再進行討論。俗話說:
夜晚是聽取建議的好時候。
為了有效地討論重大事項,英格蘭、蘇格蘭的議會還合併,這才是具體的做法。此外,我還建議,政府應該開放固定的時段,接受民眾請願。這麼一來,民眾就清楚知道何時可以來議會,其他時間議員就能更專注地討論公務。
就各方面的議題,議員可以先組織委員會,提案有初步的共識後,再提交議會討論。選任委員時,要挑選公正客觀的人,不要找來立場偏激的成員,免得開會時常常僵持不下。針對貿易、財政、戰爭、訴訟和殖民地等事務,我建議成立常務委員會。在有些國家如西班牙,有各種專門委員會,而且權力不小,但只有一個國會。
有一些行業必須定期向議會彙報工作內容,如律師、航運和製幣廠。他們可以先向委員會簡要說明,如果有合適的時間,再向議會稟報。免得他們亂哄哄地、成群結隊地來,變得擾亂議會工作,而不是向議會彙報了。
議會空間的設置會造成不同效果。放長桌的話,坐在上位的少數人,就是實質的掌控者。如果座位圍成一圈的話,資淺議員的意見就比較容易被聽見。
國君在主持會議的時候要小心,在提出議案時,不能明顯地表明自己的立場,不然底下的人不但無法暢所欲言,還容易見風使舵,一起高唱「我主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