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技能比賽、論壇、教育工作坊、技職政策倡議現場等,都有他的身影。
今年32歲的黃偉翔,畢業於台科大機械系,曾就讀台大機械所,卻選擇放棄學業,當起獨立記者,用報導探討技職議題,如分析考招變革,也促成技職國手兵役修法,讓技職國手能比照體育國手,只需當12天補充兵。2018年,他創立非營利組織「Skills for U (國際技能發展協會)」,與多位技能競賽選手共同推廣「用技能與社會對話」理念。
很多人常以為,從什麼科系畢業,未來就要從事相關工作,但黃偉翔說:「現在的工作,都轉往非典型、多元方向發展。」站在生涯十字路口的年輕人,不用局限於一條職涯之路,更不該以薪資為唯一考量,而是回到根本思考,未來想成為怎樣的人,挖掘自己的更多可能性。
如何探索?答案就是「做」
從機械跨入媒體與政策倡議領域,是生涯的一大轉彎;其實,原先黃偉翔也以工程師為目標。他回想,當時校園多元課程與資源不如現在,對於公共參與也沒興趣,大學的他就是努力讀書與考試,直到一路念到台大,完全不一樣的學風,才改變了他。
他發現,身旁的同儕不會只專注於本科,反而向外發展多元興趣與專業,如有人學煮咖啡、上哲學課等。加上當時太陽花學運風起雲湧,他看到一群年輕人透過自己的力量架設新聞論壇,對外發聲,攪動政治場域;讓黃偉翔開始學習自主探索,一腳跨入新聞媒體領域,深深著迷於記者這份工作。
如今看黃偉翔的跨域已不稀奇,因為108課綱也開始鼓勵學生多元探索、自主學習。但黃偉翔認為,現在的學生更幸運,可從高中、高職階段,就累積多元與自主學習能力,資源也多,如台大、師大、台科大的台大系統,都有很好的機會讓學生摸索。
不過,很多人仍會迷茫,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領域?黃偉翔提到,一開始當記者時,他連問問題都不會,不知如何上手,但答案就是「做」這麼簡單。他每天坐在立法院記者室,跟著其他記者一起撰稿,在採訪過程中,也「厚臉皮」地不斷提問、嘗試,並慢慢確認對於媒體的熱情。
薪資不是唯一,思考想成為怎樣的人
在探索過程中,如何想像未來生涯也十分重要。由於黃偉翔放棄原本「高薪」的工程師職位,剛開始,連父母也有所遲疑。
「我們常以薪資作為選擇科系、職涯的考量,但投入一個職位能得到的成就感、社會聲望、人脈等,也是自己的資產,」他說。例如,他與技職國手、技職生合作,將新北市萬里大鵬國小的廢棄空間,活化成「多功能貨櫃展演藝文教室」,不僅讓技職學生發揮所長,更能被社會看見,就得到不小成就感。
他建議年輕人在做選擇時,不妨跳脫薪資,思考未來五年後想成為怎樣的人、得到什麼,又有哪些能力希望被看見,朝著這個目標修讀相關課程、累積作品集與經驗前進。
黃偉翔認為,非典型的就業路已是趨勢,就讀A科系畢業,很難只從事A專業的事情而已,而以前走過的路也不會白費。以他來說,過去是機械專業,修過程式設計,就可以在網站架設、資料搜集、互動視覺上派上用場。
扭轉社會對技職學生能力略遜一籌的刻板印象,是一條需要長期奮鬥的路,黃偉翔也曾經感到自卑。就讀新北市海山高工時,就曾將書包反背,因為不想讓人看到校名。
現在,仍有不少技職學生有此困擾,黃偉翔也知道革命尚未成功,至今不斷努力,但他想告訴技職生:「我們不需要與其他人比較,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自己,和想成為怎樣的人。」勇敢跳脫既有社會框架,嘗試非典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