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劇情簡介
在中國一個偏遠農村,有個貧窮的水泉小學,唯一的高老師,因母親病重需返鄉,急需代課老師。最後年僅十三歲小學畢業的農村少女魏敏芝被錄用。
該小學嚴重缺乏經費,年長的高老師憑著多年教學經驗,交給小老師二十六支粉筆,囑咐代課期間每日僅用一支粉筆,同時需教學生歌唱等課外活動,每日必須等到太陽照到教室牆邊柱子的釘子時才能放學。此外還要照顧寄宿學生的生活起居。代課的酬勞是50元人民幣,最後高老師還答應,在他回來時,現有的二十八個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小老師不但可以領到50元酬勞,另外他再給10元獎金。
小老師因無教學經驗,每天只會將學生關在教室裡抄書,引起學生反彈,甚至受學生欺負,上課或生活中如無法「鎮壓」學生時,小老師只能一再強調,「這是高老師說的,」或說,「高老師回來我要告訴高老師。」
代課期間因逢縣府徵召長跑選手,村長推薦學生行明光,小老師想起「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將他藏起來,最後形明光仍被縣府人員帶走。
某天小老師發現學生張惠科不見了,得知他因家計困難必須到城市打工,小老師再次想起「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決定進城找回張惠科。
小老師身無分文,請求村長協助,村長不但拒絕,還要她打消找人的念頭。小老師轉而求助於學生,請求幫忙湊車費,但學生沒錢,於是大家腦力激盪下想出了搬磚賺車錢、混車入城等方法,也由於他們的合作,感動了磚廠老闆多付工資。小老師回校途中,購買可樂,即時犒賞學生。
幾經波折才到城市的小老師,得知張惠科已走失,此時她身上只有搬磚賺的9元,只好利用這些錢開始尋人,廣播、張貼尋人啟示均功敗垂成,最後得知電視台尋人效果較好,讓她燃起一絲希望。
因為沒錢、沒推薦書、沒人情關係,當然無法由電視台尋人了。就在電視台接待員不耐煩下逐客令時說了一句,「除非妳去找台長,台長說了就算,」此時又帶給小老師另一線希望。小老師就在大門口詢問每位從電台內部出來、戴著眼鏡的男人,「您是台長嗎?」直至夜晚電台關門,仍未找到台長。或許是她的毅力感人,一天半後終於等到台長,最後在台長的協助下,在該電視台「生活七彩橋」節目中播出了尋找張惠科的消息。
經過電視台的協助,小老師終於找回張惠科,也提高了電視台收視率,讓政府知道城鄉間的落差,也喚醒大家重視偏遠農村的教育問題。最後在電視台專人護送下,帶回一車熱心人士捐助的金錢及文具用品,不但改善了小老師、張惠科等家境,也改善了「水泉希望小學」。
貳、討論題綱
一、任何組織都需要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簡稱MBO),在此部電影中,小老師的目標管理步驟和實施過程為何?
如果目標管理要落實且有成效的話,它需要什麼內部與外部的條件配合?
二、組織的凝聚力與組織的目標達成具有關聯性,如何增加組織的凝聚力來達成組織的目標?
參、討論內容
任何組織都需要目標管理,成功的目標管理可創造企業及員工雙贏局面,目標設定是「目標管理」的開始,而目標設定的良劣,決定制度的成敗。目標設定的程序「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皆可,這是推行目標管理制度常遭遇的問題。
片中小老師毫無教學經驗,如何達成目標又如何實施目標管理?片中的目標是: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為領導人高老師所訂,而50元薪餉及10元獎金,則為小老師的個人目標。因目標很明確,小老師在代課期間只要看好所有二十八個學生就可以領到60元。小老師以為只要照著高老師說的去做,看好所有學生是很容易的事。這時她不知道,這班學生因領導人的改變而產生了抗拒,原來的高老師年長、學識豐富、有經驗、瞭解他們,無教學經驗的代課老師只好用獨裁方式領導學生,每遇學生搗蛋,也只能一再搬出「高老師」,以收嚇阻作用。
小老師的10元獎金可視為組織中的績效獎金,就像企業在訂目標管理時,除薪水外,還有其他extra。在目標管理中,把績效獎金當成目標達成的激勵手段之一,一般而言效果不錯。小老師為了目標,雖兩次面臨危機,均在超強毅力下克服,從片中可看到績效對目標達成的激勵作用。
高老師在管理上符合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強調的「目標設定」應「由上而下」,但高老師卻忘了告知教學中之應變措施,即組織中主管必須有正確的領導方式,以提高部屬工作意願,完成工作目標。
代課初期,屢受學生抗拒,小老師覺得照高老師方法已行不通,開始與學生接觸,聽他們發言,但仍停留在單向命令階段,非雙向溝通。所謂危機就是轉機,第一次危機出現在縣府要徵召長跑選手,緊接著又發生第二次危機,張惠科因家中赤貧,只得輟學到城裡打工,小老師要到城中找回學生,在求助村長被拒絕下,轉而求助學生,獲學生共識,紛紛提出建議。
由此可看出目標之達成,並非小老師一個人能力所及;猶如組織總目標要達成,需由中階及基層主管人員根據總目標分別設定部門目標及個別目標,並釐定各項行動計畫或方案,才能達成期望效果。
為了籌措車費,小老師採納了學生提議搬磚賺車資,但需搬多少磚塊才夠呢?由學生計算後再互相指正,無形中將生活融入了學生教育之中,最後雖發生誤報票價小插曲,但小老師與學生重新腦力激盪,仍想出了解決方法。一般組織中,主管的基本任務,在於借重部屬的力量完成組織的工作目標,所以主管若要做好目標管理,一定要獲得部屬的擁戴與合作,進而提高部屬的工作意願;同時如經過檢討,顯示實際成果不及預期,則需採行必要的修正措施。
組織在實施目標管理的過程中,主管要根據部屬需求,給予必要的支援與協助。此外,部屬所訂目標之達成,須賴其他單位之支持時,主管應協助進行橫向聯繫,以協調團隊合作,共同達成目標。
在搬磚過程中,小學生一窩蜂使勁地搬,可看到目標管理中強調上下級人員共同參與目標設定及自我管理之精神,也印證了目標之執行應「由下而上」來完成;小老師的即時犒賞,無形中拉近了師生感情,也贏得尊重與信賴。小老師適時掌握了激勵學生的機會,猶如高老師給小老師的獎勵,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就可多得10元的獎金。片中我們瞭解獎金對目標達成所產生之激勵作用,以及在組織目標達成中共同參與之重要。
一般而言,目標管理要落實且有成效,內部除了同仁的協助外,主管支持度亦為重要因素之一。片中高老師需要代課老師,由村長的協助順利找到小老師,接著村長不但送高老師返鄉,還協助監督學生及小老師代課情形;反之,第一次縣府要人,小老師抗拒交出學生,未被村長接受;第二次危機,小老師進城尋找輟學打工的學生,也未得到村長的同意與支持。因此,目標管理制度最好由最高階層發起執行,靈活運用其絕對的權威與說服力,自然能夠獲得廣泛的接受與響應。
除了主管支持外,要善用人力、物力資源。片中小老師尋人單靠個人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除了自己的毅力及學生們的協助外,尚須外界協助。內部與外部條件的配合,是目標達成必備條件之一。
組織的凝聚力與組織目標的達成具有關聯性,組織內成員的凝聚力愈高,目標達成率也愈高。組織凝聚力的增加,首先要有好的領導統御方式:好的領導方式能使員工樂意接受,減少阻力,順利達成目標,不但是領導者成功也是組織成功。領導方式有許多,但沒有固定不變的領導風格,需因當時人、地、時、事情況,做最佳搭配。片中小老師由搬磚過程中,將獨裁式領導改變成參與式領導,深獲學生支持,無形中大大增加團隊的凝聚力。
其次,善用人群關係技巧,如瞭解人性、民主領導、相互溝通等,都有助於增加組織凝聚。當然,激勵士氣也有加分效果,激勵方法有加薪、獎金、福利、領導方式、獎賞懲罰、工作環境、晉升等。如要產生正面的效果,需依實際狀況及需要做適時彈性的變化。
增加組織凝聚力,最重要是要產生共識,組織成員要理念一致,目標一致。目標達成時,是組織凝聚力最高點,此時組織應把握機會,善用人氣,乘勝追擊。
小老師雖不懂目標管理,卻在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下,展現個人無比的毅力,整合了「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管理技巧,終於達成目標。
台大醫院已在力行目標管理,相信在內外條件的配合下,必能向較理想的境界邁步前進。
(本文由曾素玉整理,作者改寫,作者為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教授;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