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美林證券策略家哈奈特(Michael Hartnett)最近為歐元前景下了很聳動的註腳:SARS。只是,他說的不是致命的急性肺炎,而是蔓延加速的衰退跡象(Spreading Accelerating Recession Signals)。
英、法、德股市在今年第一季跌破去年低點,歐市交易量萎縮近一成。4月初,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大砍歐元區成長率到1%邊緣。分析師預測,受景氣拖累,今年歐洲企業獲利成長只有3%。困擾歐洲三年的「經濟疫情」,至今仍沒有好轉跡象。
低迷聲中,歐元卻走得步履穩健。繼去年對美元飆升17%,今年至4月中又升值約2.5%。在匯價的挹注下,第一季歐洲美林政府與公司債綜合指數5.1%的漲幅,超越美債的1.6%,延續去年27.9%Vs.美債10.9%的優異表現。
「從第二季至下半年,我們會較著重歐元的部分,」瑞銀投顧副總經理丁子傑說。
歐洲的景氣這麼差,為什麼投資機構還要叫進歐元資產?它的好光景還能走多久,投資人又該如何因應?
投資債券有兩大天敵:通貨膨脹和升息。簡單地說,通貨膨脹侵蝕利息收入,對長天期的債券持有人不利;當市場利率走高,因新發債券提供較高票息,會使舊債券不具吸引力而價格下跌,對短期債券造成的衝擊最大。
為刺激不見起色的經濟,歐洲央行應將持續降息,目前2.5%的短期利率較美國的1.25%仍有下調空間。此外,過去兩年歐洲水災後重建的物資需求、以及歐元轉換中商品定價促成的僵固通膨情形,最近已有了減緩跡象。
由此看來,雖然全球債市走了近三年的多頭,價格進入高檔階段,但因為歐陸的低膨、低息與低成長環境,使歐債仍深具發展空間。「一般人都注意債券價格走向與市場利率成反比的特性,卻忽略在低利率水準下,價格波動的敏感度會遠高於高利率環境,」德盛安聯投顧副總經理鄭明祈指出。在像歐洲般的低利率環境,假使利率再跌,「歐債為你賺的錢會比想像的還要多。」
高收益債券爆發力強
在債種方面,丁子傑認為,過去扮演資金避風港的政府公債因全球赤字持續擴大,規模預估從去年的4000億美元遽增至7000億美元,供給湧現將造成不小的價格壓力。他建議投資人,逐步將政府公債部位轉向公司債。
去年各投資機構紛紛叫進的高收益債券,在歐洲的爆發力也很強。以基金績效來看,海外歐洲高收益基金第一季報酬為3.8%,是歐洲一般基金的兩倍。什麼是高收益債券?它們俗稱「垃圾債券」,主要是投資債信評等在BBB以下的公司債與新興市場債。因違約風險較高,它們提供高票息以吸引買氣,又因為景氣影響發行者的償債能力,它們的表現與股市有高度連動性。
對追求較公債高的利息,又不願錯過股市反彈的投資人,高收益債是可考慮的「跨界型資產」。但富達投顧資深協理蕭志宏提醒,國人對高收益債還不熟悉,投資時宜挑選成立時間較長、規模較大的基金,經理人的過去績效也是重要的參考。為分散景氣輪動的影響,執行時最好分批買進(如每月定期定額)。
對1998年搭上歐洲投資熱的國人,大多有被歐股燙到的經驗。還記得當年風光募集新台幣150億元的怡富大歐洲基金,規模如今腰斬一半以上。國內核備的海外歐股基金,這幾年績效也很差,去年平均跌幅20%。
4月初聯軍對伊拉克戰事順利,歐股一週內大漲15%,專家們認為這多半是短期的慶祝行情。鄭明祈說,歐股仍在破底陰影下,籌碼面也不穩定,建議投資人持審慎態度。
蕭志宏指出,儘管對整體企業獲利的疑慮仍在,經過三年的股災,部分歐股的價值已逐漸浮現。以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為例,DAX指數公司的股價已跌到了帳面價值,「現在的歐股真的便宜,難怪一漲起來比美股還驚人。」
歐元走勢受惠於弱勢美元
許多人都知道歐元去年大幅升值,是因搭上弱勢美元的順風車,並非歐洲基本面好轉。今年以來,歐元仍緩步上揚,與美元匯率在3月曾突破1比1.1,創下四年新高,叫人擔心歐元是否出現過熱現象。
鄭明祈認為,美國去年已經降息十二次,又累積經年的貿易與預算赤字,在窮盡貨幣與財政工具的情況下,貶值美元成為拚經濟的唯一出路。未來只要美國的通縮壓力沒有緩和、雙赤字依舊存在,美元便難逃貶值壓力,歐元將維持相對強勢的格局。
丁子傑也看好歐元,雖然近期中東戰事的進展激勵美元反彈,他認為這只是跌深的反彈波,「強勢美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國人在海外投資上向來青睞美元資產,但自從爆發九一一恐怖事件、企業會計醜聞與美伊戰爭後,對美國的疑慮使歐元的避險功能獲得新的關注。但蕭志宏強調,國人必須打破投資的「全押」心態,資產種類、外幣種類的均衡配置,仍是對抗不確定年代的理財首要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