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科技人上海逐水草

江逸之
user

江逸之

2003-04-01

瀏覽數 17,450+

科技人上海逐水草
 

本文出自 2003 / 4月號雜誌 第202期遠見雜誌

2002年,台灣的失業率攀到5.17%,創下五十年來的新高;無獨有偶,在太平洋彼岸的矽谷,新惠普宣布裁員一萬五千人,網路設備大廠思科也裁員八千五百人。

但是在上海,卻絲毫感受不到景氣的寒冬。

3月中旬的上海,強烈冷氣團南襲,路上的行人紛紛縮緊脖子,在溼冷的街道上快步前進;但是位於黃浦江畔的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內,卻是人聲鼎沸。2003年國際半導體設備材料展吸引了超過一百多家的半導體廠商參展,3月12日晚上的開幕酒會更是湧入數百位的業者參與,擠爆了金茂君悅大樓的宴會廳。

華人淘金美夢已碎,但新興的中國大陸市場,卻正發揮強大的磁吸效應,讓這一群頓失舞台的矽谷科技精英,與台灣的科技人才匯聚上海,找尋另一個春天。

每天下午一點,上海浦東機場充滿著濃濃的科技氛圍,兩股科技人才在此交會。

從美國舊金山直飛上海浦東機場的班機,班班客滿。從上海到矽谷考察招募人才的招商團,與飛過大半個地球的矽谷華人不期而遇。「二十多年沒有見面的大學同學,竟然常在往上海的飛機上遇到,」上海新茂半導體技術總監莊彬甫說。

過去,這一股人才流都是從矽谷流向台灣,但是現在卻是跳過台灣,直接登陸大上海。

3月7日晚上,位於上海古北新區的半畝園餐廳正上演一齣科技精英會。已經來到上海一年半的上海新進半導體副總經理張寧三正熱情地款待著一群師大附中、台大電機系的同班同學,歡迎他們進軍上海。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現在全都回回回,回上海,科技人來上海簡直是『全民運動』,」台大電機系畢業、在矽谷工作二十多年的張寧三感慨道,在最近一年多內,台灣與矽谷的科技人紛紛落腳上海。

跟隨廣達、仁寶、友達等科技大廠遷徙到上海、蘇州一帶,繼新竹科學園區之後,長江三角洲已躍然成為科技的熠熠重鎮,眾多科技人才也前仆後繼地勇闖上海。「至少有兩萬多的科技移民在大上海,」一位設備供應商推估。

矽谷、上海直達車啟動

「年輕人找機會,中高階人才找舞台,」來滬十一年的中經得美國際快遞代理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厲德堯點出科技移民潮的共同特點。再加上創業老闆來找市場,拼湊出一幅科技人在上海的清明上河圖。

根據中國信息產業部的統計,2001年,在中國裝配的電子器材所使用的晶片中,98%屬於進口。預期進口晶片消耗量將不斷上升,至2005年進口數量估計可達四百二十億片,其複合年成長率(CAGR)為20%。晶片的需求主要將源自於電子消費品產業,在2002年,產業對晶片的需求量達九十四億片,這需求並將以22%的成長率持續至2003年,屆時需求量將達一百一十五億片。

隨著全球經濟板塊的挪移,華人的科技移民潮已經進入第三階段,由矽谷到上海的直通車已悄然啟動。

張寧三分析,華人的科技移民潮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二十年前的台灣留學生大量前往美國求學,人才從台灣流向矽谷;第二階段是,十多年前,隨著台灣積極建立高科技產業,許多矽谷精英回流台灣的科學園區創業;而這第三波的移民潮就是人才從台灣、矽谷奔向上海。「第三波的科技移民潮,從2001年開始,2002年達到巔峰,」張寧三說。

上海漕河涇開發區科技大樓內,聚集好幾家來自台灣、大陸及香港的矽谷華人所共同創業的IC(積體電路)設計公司。三樓餐廳的午餐時間,更是匯集不少兩岸三地的科技人。在一百多坪的餐廳裡,可以輕易聽到標準的普通話、「台灣國語」及粵語,話題不外乎哪一個同學也要來上海發展。

中高階人才前進中國大陸,往往能找到更寬廣的舞台與第二條成長曲線。

現年四十七歲的宏?訊息上海分公司協理王朝瑛,十一年前只是宏?電腦台中分公司的銷售人員;在台中分公司任職七年的王朝瑛,面對未來有很深的危機意識。他發現,自己的發展空間已經頂到了玻璃天花板,必須離開宏?另尋天地,或前進上海、建立宏?在華東的橋頭堡之間做抉擇,結果王朝瑛選擇單身赴任到上海。「當初選擇來大陸工作,還被許多朋友罵笨蛋,」王朝瑛語帶激動。

帶著一個夢想、一口皮箱,王朝瑛在1992年的寒冬裡來到上海。走出虹橋機場,只見街上冷冷清清,所有的人都穿著黑、藍色的衣服,跟想像中的十里洋場完全不一樣。

一張桌子、兩張椅子,王朝瑛就在飯店的房間裡,開始拓展宏?在華東的業務。從找代理商、通路商,到銷售宏?的產品,一手包辦。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當時宏?營運陷入低潮,為了撙節開銷,王朝瑛甚至搬到每月租金100元人民幣的陋巷裡居住。時常在寒冬的深夜裡,獨自一個人口叼著手電筒,在戶外修保險絲,就只為了點亮房子的一盞小燈。「面對艱苦的工作環境,好幾個夜裡,我忍不住痛哭失聲,但我心裡很清楚,在上海,我可以創造出自己的價值,這不是台灣的環境所能給我的,」王朝瑛強調。

前進上海,讓王朝瑛重新燃起鬥志,也更讓他在十一年內,迅速掌握了廣大的華東市場,獲得一展長才的機會。

年輕人找機會

六年級的科技人,也是這波勇闖上海的新族群,希望因為來到上海,快速走向發達之路。

上海艾爾鵬(A-Open)總經理王志禹也發現最近兩年,台灣的建?科技愈來愈多六年級生想要請調到艾爾鵬發展。他分析,台灣的產業界經歷長期發展,已經有很完整的層級與結構,薪資水平與升遷管道都非常的穩定。年輕人除非能力非常傑出,否則只能循序漸進地升遷;但是在大陸,各項產業正在起步階段,仍可提供廣大的發揮空間,加上台商仍處於積極擴張營運規模的階段,用人孔急,「外派是快速突破階級的最好方法,」王志禹強調。

六年級的科技人到了大陸,在被充分授權下,都可以發揮驚人的工作表現。

二十九歲的研華科技上海分公司網路通訊事業群蘇瑞良,是獨當一面的六年級科技戰將。來到上海不到半年的蘇瑞良,已經走遍中國各大都市,忙著拜訪、服務客戶。3月初剛從哈爾濱、長春出差回到上海的他,清晨七點不到,就已經搭地鐵到淮海中路的辦公室上班,著手邀請三十多位大上海地區客戶,參加研華的讀書會。蘇瑞良也著手與台灣研華總部規劃4月初的全球經銷商大會,及二十周年慶。

蘇瑞良每天工作時間超過十四小時,卻不以為苦。每當他工作到很疲倦時,就搭個出租車,到黃浦江畔的外灘走走;望著璀璨亮麗的國際博覽中心,想著4月的研華二十周年慶祝活動即將在博覽中心舉辦,一天的辛勞立刻消除。「因為我知道,在大陸發展只要肯拚,我就有很大的機會,這是台灣所不能夠給我的,」蘇瑞良堅定地表示。

一流高階管理人才最搶手

雖然上海已經是許多科技人嚮往的新天地,但還是存在著很嚴重的人才供需失衡問題。「簡單地說,就是一流的高階管理與設計人才,不願意來大陸,」中寶運通總經理周榮正點出問題。

周榮正分析這一波的科技移民潮,他將台灣的人才分為三個等級,目前最高階的管理運籌人才,都還不願意到大陸發展,二軍等級的人才在台灣面臨到嚴酷的生存競爭壓力,都想到大陸發展,「但是這一塊中階人才的職缺,正迅速被大陸當地人才取代,二軍在大陸根本沒有機會,」周榮正強調。

因此形成企業找人,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才的局面。

專攻積體電路設計服務的上海智芯科技微處理器(MCU)事業部副總經理楊裕興就苦於找不到人。他指出,最近智芯要找一個擁有專案規劃能力的資深積體電路設計工程師,積極透過104人力銀行與當地的獵人頭公司徵才,每週收到一百多封履歷,卻沒有符合要求的人才。「甚至還有四十多歲、曾經在台積電擔任線上主管的製造人才,但這些都不是我們要的設計人才,」楊裕興指著電腦螢幕上數百封的履歷,無奈地表示。

隨著外商與台商在中國大陸市場扎根,人才本土化是必然的趨勢,許多生產製造的主管職缺,已迅速由大陸人才填滿。以友達在蘇州的模組廠為例,目前已經拔擢多位大陸籍副理,未來還會持續推行人才本土化的工作。

專案管理、產品規劃、高階研發與具有系統整合能力的製造主管,都是目前大陸科技產業的當紅炸子雞。「大陸需要技術背景很強的企劃領導人(project leader),不需要低階工程師,」蘇州友達光電總經理彭雙浪強調。

大陸工作機會的卡位戰已經無聲無息地開打。研華科技華東總部總經理王國強強調,「現在已經不是大陸缺怎樣的人才,而是攸關生死的卡位戰,」他認為,五年之內,大陸可以培養出比台灣更優秀的管理、設計人才,台灣人才的競爭優勢將蕩然無存。

王國強分析,目前台灣的三十歲到四十歲的中階人才競爭局面只能夠用「慘烈」兩個字來形容。

由於台灣的工作機會日益減少,這一群壯年的科技精英正面臨留在台灣或前進大陸,家庭與事業之間的拉鋸戰。「不提早來大陸卡位,再晚就沒有機會,」王國強指出。

面對大陸人才的強烈競爭,想要進軍大上海、新矽谷的你,做好準備了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